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91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18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34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31.
Shrimp aqua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that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losses from Vibrio species, especially at the larval and juvenile stages. Proteinaceous virulence factors, including alkaline proteases, metalloproteases, cysteine proteases and alkaline serine protea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elements in Vibrio pathogenesi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principal pathogenic Vibrio species in shrimp, with emphasis on relevant exotoxins and their modes of action,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database. This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other molecule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may be help to understand the virulence mechanisms present in Vibrio strain.  相似文献   
32.
33.
台湾输入甲鱼中检出O1群霍乱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甲鱼体表涂抹物在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单菌落后分别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血清学方法及PCR进行鉴定,结果从台湾输入大陆的甲鱼中检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一株,不含ctx基因和toxR基因。为此,应加强水产品尤其是甲鱼的监测工作,防止霍乱弧菌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34.
从养殖大黄鱼病鱼的肝脏和脾脏内分离、纯化到溶藻酸弧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它是该病的致病菌。使用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自动细菌鉴定仪(ATB)进行细菌鉴定,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符合溶藻酸弧菌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溶藻酸弧菌病病原菌传染途径,主要是从水经伤口传染到体内,在试验条件下传染率为60%。病原菌在30℃时生长很快,20℃时生长慢,10℃时基本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35.
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晓玲 《水产学报》2001,25(6):522-527
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与经溶藻弧菌(1.1587)免疫的BALB3/C雌鼠脾细胞在PEG条件下融合,有45.8%的培养孔有杂交瘤细胞生长,其培养上清液抗体阳性率为77.4%.经反复有限稀释法克隆杂交瘤细胞,获得7株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AC1-C9,AC1-C11,BB4-D4,AD1-A3,AD1-F3,AD2-E7,AD2-F7.取AD1-F3扩大培养,注射小鼠,制备了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腹水,滴度为11000.该腹水与其他3株溶藻弧菌菌株有强交叉反应,与其他13株标准菌株无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单抗腹水,建立了检测溶藻弧菌的单抗-ELISA技术.该反应系统可应用于溶藻弧菌的快速诊断,反应时间为6-7h,检测灵敏度为104cells·-1.并利用该检测方法进行了11份待测菌样本溶藻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36.
杂色鲍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圳不同的杂色鲍人工养殖场采集并分类环境生物样品。应用TCBS平板分离并作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弧菌,平板涂布法统计水样和各类生物每mL(或每g)所含弧菌总数,并应用基于16S~23SrDNA间区序列设计的4种水产病原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定性检测各类环境样品所携带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弧菌广泛存在于杂色鲍养殖环境中,且杂色鲍养殖池池水中的弧菌密度大于进水口海水。在养殖环境生物中,不同环境生物中每克生物所携带的弧菌数差别很大,其中盘管虫、海蟑螂、等足类所携带的弧菌数最多,而海鞘携带的弧菌数最少。在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上,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阳性率均为3.4%。通过研究弧菌在杂色鲍养殖环境中弧菌的分布特征,为杂色鲍养殖中流行性弧菌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水产动物6种主要病原菌与抗血清的免疫交叉反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ELISA、试管凝集、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溶藻胶弧菌(V.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 paraheamolyticus)、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等水产养殖中主要病原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表明,弧菌属细菌之间的交叉反应程度比较大,而与其他两属的细菌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程度小,或不存在交叉反应;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血清分别与其他3种弧菌在分子量为135.6 kD和121.5 kD;95.6 kD,48.4 kD,39.2 kD和34.9 kD;55.1 kD的蛋白带处存在交叉反应,而这些分子量的蛋白带与其他两属的抗血清均不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38.
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13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13株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有相似的SDS-PAGE图谱。大多数菌株有五条主要的蛋白质,其大致分子量分别为:a、69kDa;b、63kDa;c、40kDa;d、30kDa;e、28kDa。其中蛋白质b是所有菌株共有的。与吸附后的兔抗副溶血弧菌血清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抗血清与多数副溶血弧菌菌株的外膜蛋白有一条共同的免疫反应带,其大致分子量为44kDa。  相似文献   
39.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相似文献   
40.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