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5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01篇
林业   407篇
农学   549篇
基础科学   139篇
  294篇
综合类   1574篇
农作物   308篇
水产渔业   196篇
畜牧兽医   459篇
园艺   253篇
植物保护   19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Populus tomento a was crossed with P. tremuloidis, P grandiden ata, P. lba × P. grandidentata and P. alba × Ulmus s . ta pumila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rapid growth and high wood quality and improve its resistance to cold. Two methods were used to increase the germination rate from 1.5% to 41.1% and the remaining rate from 1.7% to 44.2%. Forty crossing combinations were conducted and 2 744 hybrid seedlings were obtained. MX. t4 × P grandiden ata (G-1-58), MX3 × P. tremuloidis (T-44-60), MX2 × P. tremuloidis (l-13-87-37) and MX2 × (P. alba × P. grandidentata) were regarded as superior combinations after analysis and selection. Thirty seedlings of these combinations and 11 triploid seedlings identified by counting their chromosomes were selected as super plants.  相似文献   
102.
板栗采后高CO2冲击处理对品质和耐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大红袍”板栗为试材 ,研究 0℃下 30 %~ 80 %的高CO2 冲击处理对板栗冷藏品质及耐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CO2 冲击处理可显著促进板栗乙醇的积累 ,提高乙醇脱氢酶活性 ;适度冲击处理使板栗在贮藏期间淀粉水解速率降低 ,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 ;冲击处理对板栗风味有显著影响 ,30 %~ 80 %CO2 处理超过 2 0d ,板栗会出现不同程度异味 ,并且在一定限度内异味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消除 ,恢复正常风味 ;若CO2 强度过大 ,则异味很难完全消除 ,并会对板栗造成了不可逆伤害。板栗采后在 0℃下用 4 0 %的CO2 处理 2 0d后再进行冷藏 ,既可以延长板栗的贮藏期 ,又能提高板栗的贮藏品质 ,整体贮藏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种源翅荚木的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5个种源的翅荚木叶为材料,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制片技术观测叶片结构特征、电导率法测定其半致死温度、差示热量扫描仪测定其过冷点温度,并结合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翅荚木苗期的抗寒性及其与叶片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通道翅荚木种源抗寒性最强,苗期在湖南株洲无冻害,在浙江丽水冻害率为4.83%,极显著低于其他种源;其叶片半致死温度为-5.34 ℃,过冷点温度为-15.04 ℃,均低于广东翁源和广西忻城种源. 不同种源翅荚木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和疏松度(SR)与种源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CTR值越大、SR值越小,种源的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104.
植物抗寒性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徐燕  薛立  屈明 《林业科学》2007,43(4):88-94
综述植物在冷驯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环境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主要与光诱导、温湿度以及气候的变化有关.植物表面形成冰层会引起植物的无氧呼吸,导致植物受害;光抑制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导致植物光合系统的退化,抗寒能力下降,而短日照诱导植物休眠,有利于植物抗寒.光敏色素则被认为是启动冷驯化的光受体;植物通过冷驯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病原体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增强对低温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气候的变化使植物遭受了更大的冷伤害风险.微管最初遇冷时部分的解体可以有效诱导植物抗寒性;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植物体内糖、脯氨酸、多胺等内含物含量上升.植物休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种子的休眠、芽的休眠)与ABA敏感性的差异有关.对植物抗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COR基因的表达对于植物抗寒性和冷驯化是十分关键的;与气候梯度有关的基因梯度的分布说明寒冷地区的树种更为抗寒;多表型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为重要的农艺性状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基础.对植物抗寒过程中的信号转导进行研究发现,Ca2 是低温下参与调节冷驯化应答机制中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的第二信使.未来植物抗寒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信号转导和基因调节,低温抗性的遗传学和遗传应用及代谢组学,气候变化对于植物抗寒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5.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棕榈科植物的耐寒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2年和2003年对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引种的22种棕榈科植物的耐寒性的调查结果,有12种冬季无冻寒表现,冬后正常生长,适应性好;8种冬季有严重冻寒,冬后不能恢复生长,不适应;有2种冬季有不同程度冻寒,冬后不能正常生长,适应性差。棕榈植物的耐寒性、适应性与这些植物原有的适生温度范围的最低生存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6.
设施葡萄主栽品种需冷量测定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葡萄生物学特性,采用水浸枝蔓法和试区12年来晚秋稳定通过≤7.2℃气温的平均初始日期,测算出目前设施葡萄栽培中矢富罗莎等6个主栽品种的需冷量及相应的适宜扣棚升温时间。依据需冷量、果实生育期、果品品质3指标,筛选出了河西5市日光温室葡萄高效栽培的适栽品种5个,对设施葡萄大面积推广栽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水杨酸对杏树花期抗寒性及坐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室温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别用浓度为0、2、10、20、40、80 m g.L-1的水杨酸溶液处理张公园杏初开花朵,放入0℃恒温培养箱4 h,取出后测定花朵的外渗电导率值、呼吸强度、雌蕊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丙二配醛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杨酸可有效抑制由低温引起的细胞电解质外渗,提高呼吸速率,提高雌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少丙二醛的积累。还在田间条件下,以7年生3个品种的杏树为试材,于初花期分别用浓度为0、2、10、20、40 m g.L-1的水杨酸溶液进行喷施,结果发现:浓度为10 m g.L-1的水杨酸能够极显著地提高骆驼黄、华县接杏品种的坐果率,但其对张公园品种的影响却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认为在杏树初花期喷施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可以起到预防低温伤害及提高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时期扦插苗的抗寒性,以5月、6月、7月、8月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生理反应和恢复生长能力。结果表明,7月、8月嫩枝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15℃以下低温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枝条皮部逐渐变黑,芽失去萌发能力;而5月、6月嫩枝扦插苗对寒冷适应性较强,-15℃以下低温仍具一定恢复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09.
Wilson  S.J.  Clark  R.J. 《New Forests》2000,19(1):13-25
Bare-root seedlings of Eucalyptus nitens frequently exhibit water stress after planting resulting in leaf lamina damage and reduced leaf area. Two trials examined effects of root exposure and desiccation between lifting and transplanting on post-planting water relations, leaf retention and root growth. Plants with roots exposed on a glasshouse bench initially lost water rapidly. In one trial 1 declined to around –2.0 MPa within 2.5 h, after which there was no further change with exposure up to 7.5 h. In the second trial, the initial decline in 1 was more rapid, reaching below –2.0 MPa in the first hour, before remaining stable with continuing exposure up to 4.5 h. A further decline then continued to –4.0 MPa after 7.5 h.Two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into potting mix, day – time leaf water potentials in all desiccation treatments had declined to near –2.0 MPa. Hydraulic resistivity, measured as leaf specific resistivity two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increased following exposure for greater than 2.5 h, but there was no further increase between 4.5 and 7.5 h. The increase in resistivity corresponded with leaf water potential declining below –2.0 MPa during exposure.In the second trial, increasing root exposure time resulted in decreased leaf area due to lamina necrosis. Root growth, measured three weeks after planting, was also reduced. and there was also a positiv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area remaining at three weeks and new root growth.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ardines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 nitens seedlings from nursery to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10.
热激蛋白是一类在有机体受到逆境(如高温等)刺激后大量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生物体内新生肽的运输、折叠、组装、定位以及变性蛋白的复性和降解。该文综述了植物热激蛋白的种类、诱导合成方法、机理和基因表达及经典检测和分离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