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58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92.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群体优势年龄组和优势体长组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的4~7龄(220~350 mm),减小到90年代以后的1龄(140~160 mm),且初次生殖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利用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混合菌液攻毒12 h、24 h和48 h后,大黄鱼脾脏组织中PcQM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攻毒12 h后脾脏组织中大黄鱼PcQM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0.031±0.006,且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24 h后,表达量显著增加16.240±2.822倍,且差异显著(p〈0.05);攻毒48 h后脾脏组织中大黄鱼PcQM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0.115±0.025(p〈0.01)。初步推测,PcQM基因在大黄鱼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PET28a(+)/PcQM表达载体,进行体外表达。用Western-blotting分析,证实有一条约为25 kD的蛋白条带,表明PcQM蛋白体外表达成功。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cQM蛋白免疫调节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石油类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研究0#柴油对海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其早期生活阶段(鱼卵、初孵仔鱼、10 d仔鱼以及幼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0#柴油水溶性成分与大黄鱼鱼卵孵化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高,低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致畸率较低。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大黄鱼初孵仔鱼(3 d)、仔鱼(10 d)、幼鱼的96 h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00、1.07、2.02 mg·L-1,表明随着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其能够提升对柴油水溶性成分毒性的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96.
为评估福建省3种养殖鱼类富集环境、饲料中污染物而产生的食用健康风险,对沿海养殖石斑鱼(Epinephelinae)、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及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体内主要持久性污染物:无机砷、甲基汞、铅、镉、铜、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六六六和滴滴涕进行检测。计算各污染物的暴露边界值(MOE)和总致癌风险指数(RTC),评估3种养殖鱼的食用健康风险状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污染源与鱼体富集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污染物的平均暴露边界值在2.53×10-6~0.136之间,小于1的限量值;平均总致癌风险指数在2.17×10-5~2.83×10-5之间,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4,证明福建养殖的石斑鱼、双斑东方鲀及大黄鱼食用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比较鱼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值及分析主要风险因子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可知,福建沿海3种养殖鱼类主要食用健康风险因子为甲基汞、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除饲料中汞含量与鱼体内汞浓度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外,各主要风险因子在污染源中的含量与鱼体内的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食用健康风险评估有助于引导民众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指导水产养殖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7.
98.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99.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肉质性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同一海区不同养殖模式(大围网、传统网箱)的成年大黄鱼及野生成年大黄鱼进行体色、背部肌肉肉质性状(pH值、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及肌肉感官性状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大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体色与野生大黄鱼接近(P>0.05),显著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粗脂肪、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pH值、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上述肉质性状接近野生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可改善大黄鱼的生活环境,补充天然饵料,是一种提高大黄鱼肉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0.
大黄鱼体表溃烂症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箱养殖的患体表溃烂症的大黄鱼心、肝、肾、脾等组织分离到8株细菌,大黄鱼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XS01为致病菌。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费氏弧菌(Vibrio fuche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13种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等8种药物不敏感。进行了该菌株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试验,认为该菌有较广的温度和盐度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