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54篇
基础科学   31篇
  182篇
综合类   524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403篇
畜牧兽医   475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酶解法提取竹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州[目的]研究利用酶解法提取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各因素对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影响程度依次为:α-淀粉酶〉酶解时间〉木瓜蛋白酶〉pH值〉料水比〉纤维素酶〉酶解温度;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条件的最佳组合为:料水比l:40,α-淀粉酶1600U/g底物,木瓜蛋白酶3000U/g底物,纤维素酶4000U/g底物,pH值5.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5h。[结论]筛选出了影响膳食纤维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竹笋膳食纤维酶解法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改良和优化膳食纤维的成分和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花生秆水溶性膳食纤维的超声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花生秆为原料,用超声波法提取花生秆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并对SDF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超声波提取SD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频率28kHz、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20min、超声波功率240W.在此条件下,SDF的得率为5.35%,SDF中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65.49...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上张乡土壤质量水平,对耕作层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分析;取得了上张乡农用土地中不同利用方式的田块土壤养分、微量元素有效态和土壤环境等数据,通过分级-赋值给分-综合评价等步骤,确定了上张乡3种利用方式中各田块的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等级、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评定结果为:该乡农田质量环境优良,综合肥力中等,部分田块肥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磷;微量元素铁、锌丰富,硼缺乏;旱地质量环境优良,综合肥力中等,局部肥力偏低,微量元素铁、锌丰富,缺铜、硼;园地质量土壤环境优良,综合肥力中等为主。有效微量元素铁、锌丰富,少锰缺铜、硼;上张乡土壤质量评定对合理确定土地功能和价值,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选取78只体重相近的8周龄飞凤土鸡公鸡,随机分成13组(对照组和12个试验组),每组6只鸡(单笼饲养),每只鸡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不添加任何酸化剂和抗生素的全价饲粮,试验组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水平的有机酸,3种有机酸(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的添加水平均为0.15%、0.25%、0.5%、1.0%,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采集饲料测定饲粮pH值。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适量的有机酸(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可提高飞凤土鸡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3种有机酸在0.5%、1.0%添加水平时均能显著提高飞凤土鸡对饲粮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钙、磷表观利用率(P<0.05),0.25%添加水平也能显著影响饲粮粗蛋白、钙、磷的利用率(P<0.05);有机酸添加水平较低(0.15%)时,对营养物质利用率没有促进作用(P>0.05)。添加有机酸能明显降低饲粮pH值;饲粮pH值随着有机酸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95.
本试验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高剂量不同水平的植酸酶对0~3和4~6周肉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鸡公雏57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试验日粮分0~3和4~6周两个阶段,6个处理组:正对照组(前期为总磷0.69%,0.45% NPP;后期为总磷0.59%,0.35% NPP);负对照组(前期总磷0.60%,0.35% NPP;后期为总磷0.49%,0.25% NPP);4个试验组在负对照日粮中分别添加500、2000、8000和32000 FTU/kg 4种植酸酶水平。结果显示:①日粮添加高剂量不同水平的植酸酶显著影响生长前期(17~21日龄)肉鸡的钙、磷的消化利用率(P<0.05),随着植酸酶添加水平增加,钙的消化利用率显著增加(P<0.05)。②日粮添加高剂量不同水平的植酸酶显著影响38~42日龄肉鸡磷的消化利用率(P<0.05)。在负对照组日粮中随着植酸酶水平添加的提高,钙的消化利用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磷的养分利用率反而显著减少。③日粮添加高剂量不同水平植酸酶显著增加生长前期(17~21日龄)肉鸡的粗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和表观代谢能(P<0.05),在生长后期(38~42日龄)对肉鸡的粗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和表观代谢能提高达到显著水平(P <0.05)。因此,高剂量不同水平的植酸酶显著提高肉鸡AME和粗蛋白质、钙、磷的消化利用率,添加高水平植酸酶可以适当调低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日粮中总磷(tP)水平应低于NRC标准,减少无机磷和钙的添加量,以提高钙、磷在体内的存留量。  相似文献   
996.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精粗比对羔羊增重的影响,为育肥羔羊日粮合理配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90只2月龄藏羔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3、6∶4和5∶5的3种日粮,试验期120 d。结果表明,羔羊日增重随日粮精粗比的提高而增加(P<0.01),提高日粮精粗比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精粗比为7∶3的日粮饲喂藏羔羊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97.
以中华寿桃桃渣为材料,分析研究鲜桃渣在堆放过程中发酵对其膳食纤维各成分的影响。在室温下将桃渣挤压存放在无菌器皿中,压紧尽可能排除氧气并加盖封存以模拟其因完全隔离氧气而发生的厌氧发酵;另取桃渣存放在无菌器皿中,不断搅拌使其间隙增大以模拟其因接触氧气而发生的好氧发酵。结果表明:在15 d的好氧发酵中桃渣中,总膳食纤维、纤维素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分别下降14.9%、17.1%和14.4%,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上升了7.7%,总果胶含量变化不大;而在15 d的厌氧发酵中,桃渣中总膳食纤维、纤维素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分别下降20.4%、10.4%和9.86%,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上升了13.7%,总果胶含量下降了1.03%。因此在5~7 d内及时处理鲜桃渣可有利于其膳食纤维各成分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8.
介绍了食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的毒理,比较了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中真菌毒素限量指标,研究并确认了新、旧版真菌毒素国家标准之间以及新版真菌毒素国家标准与CAC最新限量标准之间的差异,为提高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护人民健康、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食用菌膳食纤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作为一种新的膳食纤维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文章综述了食用菌膳食纤维的组成、生理活性、提取方法和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食用菌膳食纤维研究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freshwater shrimp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and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re important 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and have world‐wide introduced distributions. The trophic role of these three decapods has not been compared within a system although they consume plants, animals, and detritus and often co‐occur in freshwater ponds. A combination of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and gut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food sources and trophic niche of three benthic decapods, in commercial crab ponds around Lake Gucheng, China. Observation of the gut contents reflected a variety of prey items ingested by three decapods. Macrophytes made up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the volume of their gut contents, followed by forage fish, corn and mollusks.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upporte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yfish and vegetable matter than with animal matter, while both crab and shrimp were the opposite. An isotopic mixing model indicated that about 60% of crab and shrimp production originated from animal matter, while only 40% of crayfish production was ascribed to consumption of animal matter. Although results from the mixing model corroborate the gut content findings in most cases, stable isotop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decapods obtained more energy for growth from animal matter than what would be estimated if gut analysis was used alone. Estimates of niche overlap indices indicated a high degree of dietary overlap among the three decapods examined, suggesting that shrimp and crayfish density should be controlled if consider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pond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