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2篇
林业   9篇
农学   20篇
  18篇
综合类   274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07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盐度对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州  华洁  陈晰 《齐鲁渔业》2004,21(9):3-5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影响,盐度为4和8的试验组中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率及初孵仔鱼24小时的存活能力和淡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12及以上,绝大部分受精卵死亡,仅有极少数个体孵化出膜,且全为畸形并都在24小时内死亡;发育速度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变慢。因此,暗纹东方鲀胚胎正常发育所能耐受的盐度范围是0~8。  相似文献   
32.
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单卵干重、湿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探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来源和消耗规律。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持续增加,由受精卵时的(24.5±1.72)×106μm3增加到孵化前的(39.2±2.8)×106μm3(P<0.01);胚胎体积增加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后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水分绝对量由受精卵的(19.88±1.65)μg上升到心跳期的(28.82±1.77)μg,单卵水分含量升高了44.97%,故单卵湿重显著上升(P<0.05)。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干重下降了4.64%。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中的蛋白质、脂肪下降显著,分别减少了(1.97±0.35)μg和(1.99±0.45)μg,脂肪含量下降幅度为50.48%,而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为23.48%;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主要由脂类提供(71.32±20.46)%,其次由蛋白质提供(27.13±4.29)%,脂类和蛋白质分别充当了不同胚胎时期的主要能量来源,胚胎中的能量消耗主要发生在卵裂期、原肠期和心跳期。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提高奶牛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方法。[方法]对比1次、2次同步发情奶牛冷冻胚胎移植受体母牛的试验妊娠率。[结果]1次、2次同步发情胚胎移植妊娠率分别为44.45%和70.73%。[结论]同步发情对胚胎移植妊娠率有很大影响,2次同步发情可显著提高奶牛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  相似文献   
34.
姜孝成  傅家瑞 《种子》2001,(2):17-18,21
在萌发过程中,黄皮完整种子的干、鲜重变化,干燥处理时的脱水速度和脱水敏感性变化都与其离体胚轴明显不同,子叶树于延缓胚轴耐水性的丧失可能起重要作用,胚根突破种皮的时期不是其耐脱水性丧失的时期,而与正常性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耐脱水性变化模式相区别。  相似文献   
35.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鼠5d龄ES-D3细胞源的类胚体(EBs)单细胞,按5×104/mL接种6孔细胞培养板,在DMEM基础培养基中使EBs单细胞贴壁培养。于第14!21天时,分别添加60%成骨细胞条件培养液(A组)、50μg/mL维生素C"50mmol/Lβ-磷酸甘油(B组)和50μg/mL维生素C"50mmol/Lβ-磷酸甘油"1μmol/L地塞米松(C组),并设不添加诱导剂对照组(D组)。第22天时用1%茜素红染色显示阳性细胞,计算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数据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A组细胞增殖呈团状聚集,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结节多分布于聚集的细胞群内及其边缘,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为1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B组诱导分化的细胞分泌物形成网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分布在这些网状结构中,成骨诱导形成率为7.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分散而均匀,但未出现网状结构,成骨细胞诱导形成率提高至27.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6.
培养条件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屠宰场牛卵巢为材料,采用体外成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等方法,研究了牛卵泡液(BFF)浓度、颗粒细胞单层(GCM)和培养微滴大小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BFF的对照组相比,成熟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20%和40%的混合BFF,均可明显促进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发育(P<0.05),但20%组和40%组出现卵母细胞或胚胎粘连。因此,成熟培养液中以添加10%的混合BFF较为适宜。(2)添加GCM对1级卵母细胞的卵裂率、6~8细胞发育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GCM的2级、3级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卵裂率、6~8细胞发育率和囊胚率分别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3)将取自每头牛的约20枚卵母细胞,分别置于不同大小的微滴(30,50,100和200μL)中培养、受精,结果表明,30和50μL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100和200μL组(P<0.05)。  相似文献   
37.
由猪囊胚内细胞团分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PMEF为饲养层培养猪 7~ 9日龄囊胚分离 ES细胞 ,ICM初次传代时间为 4~ 7d,ES细胞传代时间为 4~ 5 d,ES细胞传至 1~ 5代的胚胎数分别为 1 2 (1 8.8% ) ,8(1 2 .5 % ) ,5 (7.8% ) ,3(4 .7% ) ,2 (3.1 % ) ,并进行体外分化和 AKP染色鉴定。对影响猪 ES细胞分离与克隆的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1 ) 9和 1 4日龄小鼠胎儿 PMEF饲养层培养 9日龄猪囊胚 ,贴壁率 (83.3% ,88,9% ) ,ICM形成率 (75 .0 % ,77.8% )和 1代 ES细胞克隆率(2 5 .0 % ,2 2 .2 %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2 ) 7,8和 9日龄胚胎随胚龄增加 ,胚胎贴壁率 (5 .9% ,5 7.1 % ,87,9% )和 ICM形成率 (0 .0 % ,2 8.6 % ,81 .8% )升高 ,差异显著 (P<0 .0 1 )。(3) 9日龄囊胚直径 0 .8~ 1 .2 m m培养36~ 4 8h贴壁 ,贴壁率 1 0 0 % ,ICM形成率 1 0 0 % ;直径 >1 .2 mm囊胚贴壁时间为 4 8~ 72 h,贴壁率 5 7.1 % ,ICM形成率 5 7.1 % ,差异显著 (P<0 .0 5 )。去除直径 >1 .2 m m囊胚部分滋养层细胞培养 36~ 4 8h,贴壁率 91 .7% ,ICM形成率 83.3% ;(4 )添加外源 L IF没有提高贴壁率 (86 .4 % ,90 .9% ;P>0 .0 5 )和 ICM形成率 (81 .8% ,81 .8% ;P>0 .0 5 )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cells,hESCs)能否在小鼠胚胎环境中生存并参与其各个组织器官的分化,为hESCs与小鼠囊胚嵌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154枚受精后3.5 d(3.5days postcoitum,3.5 dpc)ICR品系小鼠囊胚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注射hESCs)、模拟注射组(注射针仅刺破透明带及滋养层细胞,但不注射细胞和溶液)及对照组(未注射),于注射后培养24 h统计囊胚完全孵化率。将稳定转染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含有9~15个hESCs的小细胞团块,显微注射入3.5 dpcICR品系小鼠囊胚腔内,注射后分别于3,24,48,69,77,94和116 h,在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阳性细胞的定位与动态分布情况,并将嵌合体胚胎移植入假孕母鼠子宫内,分别于移植后第4天和第6天处死孕鼠,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阳性细胞在整个小鼠胚胎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注射后24 h,试验组和模拟注射组的囊胚完全孵化率分别为73.6%和77.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8.3%)(P<0.01),有88.9%(32/36)的胚胎中的hESCs迁移并定位在小鼠内细胞团(ICM)及其临近的滋养层细胞上;体外培养48 h后,EGFP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减少;116 h后,只有1枚胚胎仍残留3~4个EGFP阳性细胞,且散在分布于ICM克隆之外。体内发育试验结果显示,将43枚注射后的嵌合体囊胚移植入6只代孕母鼠子宫内,获得了22枚脱膜,有17枚脱膜中含有胚胎,其中形态正常胎儿14枚,没有胚胎含有EGFP阳性细胞。【结论】hESCs很难与小鼠囊胚正常嵌合。  相似文献   
39.
水稻花培获得大群体健壮绿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混合激素诱发籼稻871015、871109花粉愈伤形成胚性细胞;对籼稻花粉胚性细胞团和粳稻绿芽丛进行分割培养,快速繁育大群体绿苗获得成功。籼稻两个组合的8块胚性细胞团,在两个月内经3—5次切割培养获得绿苗12690株;粳稻花培绿芽丛仅经一次分割培养后的净增绿苗率127.2%,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花药培养再生绿苗率。分割培养的再生苗,健壮的形成特征:苗粗、浓绿、根多、洁白。良好的生理素质:发根力强,平均每棵试管苗多增根1.8条,根长度增长168.4%;平均每棵再生苗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0.29克和0.175毫克。  相似文献   
40.
毛黄鳃金龟(Holotrichia trichophora(Faijmajre))卵在20℃恒温,含水量为10%~12%的土壤中孵育,胚胎经23~24d 发育完成,幼虫孵化出壳。本文对金龟卵从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卵裂、胚盘形成、胚带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胚体背合以及伴随着发育而进行的胚动进行了系统描述。随着卵内胚胎发育,卵的体积、重量以及外观均有相应变化,由此可以把卵的发育划分为发育前期、发育中期和发育后期三个阶段。这种划分可供测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