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0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林业   17篇
农学   91篇
基础科学   46篇
  166篇
综合类   860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4042篇
畜牧兽医   33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建立了咸鱼中N-二甲基亚硝胺含量的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样品用丙酮/二氯甲烷(1∶2)提取,采用选择离子法(SIM)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本检测方法前处理简单快捷;线性范围宽,可达0~500μg/mL;重现性良好,回收率为84%~90.3%,相对标准偏差为2.4%~4.0%;灵敏度高,检测限为0.6 ng/g。  相似文献   
922.
江黄颡鱼鱼苗与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江黄颡鱼鱼苗、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变化,以期为优化江黄颡鱼的饲料配制和饲养方式、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鱼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是63.00%~69.00%,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是31.00%~37.00%;在鱼苗、雌雄性亲鱼肌肉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In-9、C18:0、C16:1、C22:6n-3、C22:5n-3、C18:3n-3.江黄颡鱼鱼苗、雌性和雄性亲鱼中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江黄颡鱼在代谢不同生长时期,是以饱和脂肪酸和短不饱和脂肪酸为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鱼苗和亲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923.
小鱼山历史街区是青岛老城区内仅存的八片近代居住街区之一,街区保持了较好的近代居住性街区尺度,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极具特色。本论文尝试从"和谐"的角度出发,阐释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内容。小鱼山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实现三方面的和谐,即街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街区历史与现状的和谐、街区居民与居民的和谐。  相似文献   
924.
建立了一种采用同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鱼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分析方法,即样品用McI-Vaine-EDTA溶液提取,C18小柱净化,流动相洗脱定容,选择355nm为检测波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霉索、四环素、会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2、0.03、0.04 mg/kg,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95%~5.73%,平均回收率为80%~92%.  相似文献   
925.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鲭鱼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I在5~25℃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25℃组胺生成量最高,约2700mg/kg。菌种Ⅱ在20℃组胺生成量最高,约为2000mg/kg。依据2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摩尔摩根氏菌、嗜水性气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926.
市售鱼类及其加工品中组胺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志华  佐藤实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34-334,336
2006年3月对市售鲭鱼20尾、秋刀鱼30尾、金枪鱼6块等进行组胺含量分析,结果表明,20尾鲭鱼中有1尾组胺含量为20mg/kg;30尾秋刀鱼肉中有1尾组胺含量为16mg/kg,另一尾为10mg/kg;6块金枪鱼样品及其他鱼类样品未能检测到组胺。鲭鱼20尾中1尾检出酪胺23mg/kg,尸胺为36mg/kg,腐胺及亚精胺未检出;秋刀鱼30尾中2尾检出10mg/kg和15mg/kg的酪胺,1尾栓出52mg/kg腐胺,2尾检出35mg/kg和55mg/kg尸胺。  相似文献   
927.
为了解湛江市海水动物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感染率及其致病性,从湛江市水产品市场随机采集海水鱼样品30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进出口标准规定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结合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试验,对采集样品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并用神耐川试验、溶血试验和脲酶试验检测了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30份海水鱼样品分离得到10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3.33%。其中,神耐川试验溶血强阳性5株,弱阳性2株,阴性3株;在3.5%NaC l兔血琼脂平板上,本试验分离到的1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呈现较强溶血作用;10株分离菌株脲酶试验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28.
研究了用豆油代替鱼油对体重为(33.75±0.28)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分别添加18%(质量分数,下同)鱼油(G1组)、6%鱼油+12%豆油(G2组)、3%鱼油+15%豆油(G3组)和18%豆油(G4组)。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豆油部分或全部代替鱼油对虹鳟试验末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2组试验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G1组)提高7.99%、11.85%和13.89%,饵料系数下降12.82%。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肾脏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1);G4组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鱼鳃中丙二醛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5);G3组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12;3、G4组鱼肾脏中CAT也显著升高(P〈0.05)。可见,用豆油可以部分代替鱼油用于虹鳟生产,但用豆油完全代替鱼油会影响虹鳟鱼体的免疫力。试验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6%鱼油+12%豆油的饲料饲养虹鳟时,虹鳟的生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29.
鱼粉的全球性缺乏已成为制约水产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在非肉食性鱼类日粮中用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替代后造成的负面影响(生产性能下降,生理和免疫机能降低,肉质品质劣化等)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非肉食性鱼类低鱼粉乃至无鱼粉日粮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30.
淡水鱼体内汞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鱼类体内的汞含量。[方法]采集锦州市农贸市场销售的10种淡水鱼,10种淡水鱼的样品均为4个。洗净,晾干,捣碎后,进行样品的消化处理,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汞含量。[结果]白鲢鱼、武昌鱼、鲶鱼、黑鱼、草鱼、鲤鱼、胖头鱼、罗非鱼、花鲢鱼、鲫鱼样品中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19、0.1850、.206、0.163、0.148、0.2290、.230、0.173、0.1630、.187 mg/kg。[结论]10种淡水鱼的汞含量平均值为0.230 mg/kg,均符合食品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