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林业   60篇
农学   273篇
基础科学   15篇
  202篇
综合类   803篇
农作物   190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400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对几种SDS-PAGE凝胶电泳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从凝胶背景颜色、染色时间及灵敏度的角度对6种SDS-PAGE凝胶电泳快速染脱色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适用于椰子和油棕总蛋白质SDS-PAGE凝胶电泳的实用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方法 F最快速,条带清晰,染料及试剂都较少,是一种经济、快速、安全、实用的染色方法,整个过程仅需1 h左右。[结论]试验比较了几种SDSPAGE凝胶电泳染色方法,对进一步开展椰子和油棕蛋白质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用12-溴-13,14-双硝基脱氢松香酸甲酯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小分子凝胶因子1,4a-二甲基-6-溴-1,2,3,4,4a,17,18,18a-八氢萘基[2,1-h]二吡啶并[3,2-a:2,3-c]吩嗪甲酸甲酯(DBNPM),通过1H NMR,13C NMR,MS和IR等表征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为了考察此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自组装行为,研究了该分子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成胶性能和形貌。研究发现,在甲醇中临界成胶浓度(CGC)最低,为0.5 g/L;但是在二氧六环中凝胶性质最为稳定。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从甲醇溶剂中得到的干胶呈片状结构,从二氧六环溶剂中得到的干胶呈网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XRD测试研究证实,该化合物分子间的氢键是凝胶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73.
为党参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日常检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仪(ASE)萃取目标化合物,经凝胶色谱结合基质固相分散净化,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定性及定量测定,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党参3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方法。结果表明:38种有机磷农药质量浓度在20~1000μg/L线性关系良好(r 2>0.99),所有农药的定量限(LOQ)为0.03~21.2μg/kg;在50μg/kg、500μg/kg 和1000μg/kg 的加标水平下,方法回收率为65.5%~116.6%,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2.6%~13.2%。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可用于党参样品中38种有机磷农药的日常检侧。  相似文献   
74.
选用50头体重相近的三元杂交断奶健康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全程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2、3、4组在试验第1天到第28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质量比为1∶1∶1、1∶2∶1、2∶1∶2、1∶1∶2)的混合益生菌制剂,在第29天到第42天饲喂基础日粮。饲喂28 d后计算各组仔猪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仔猪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腹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1、3组仔猪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试验1组仔猪的日增重又稍高于试验3组;试验1、3组仔猪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试验1组仔猪的料重比又稍低于试验3组;试验1组和3组仔猪的腹泻率相同,且低于试验2组和4组,表明4种比例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均能促进仔猪生长,且以质量比1∶1∶1、2∶1∶2混合的益生菌制剂促进仔猪生长的效果较好;对试验1组和对照组仔猪在试验0、7、14、21、28、42 d肠道内菌群的定量PCR结果表明,试验1组仔猪肠道内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数量在饲喂益生菌制剂期间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对照组3种菌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停喂益生菌制剂2周后,3种益生菌仍呈规律变化,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能够调节仔猪肠道相应菌群的生长;对仔猪肠道粪样菌群的16SrDNA的特异序列的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抠胶测序的结果表明,仔猪在饲喂益生菌制剂7 d后,肠道蜡样芽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双歧杆菌、戊糖乳杆菌、大肠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菌群数量均下降,到第28天时,各种菌群数量均上升,表明饲喂益生菌制剂不仅能调节仔猪肠道相应益生菌的生长,还能调节肠道肠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与双歧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04例均为单眼发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患者52例为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患者52例为观察组,疗程3周,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浅层型、深层型、混合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阿昔洛韦滴眼液均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的治疗效果更好,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6.
中华鳖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垂直淀粉胶电泳对中华鳖脑、眼、心、肌、肝、肾和卵巢七种组织中的六种同工酶系统(LDH、ADH、IDH、ME、G6PDH、EST)进行研究,构建了中华鳖同工酶酶谱,并利用草鱼LDH-B4抗体对中华鳖LDH酶谱进行了免疫化学分析,确定了中华鳖LDH同工酶酶谱和亚基组成,揭示了鱼类LDH与爬行类LDH在进化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7.
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Cry1C蛋白对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不同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小鼠在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中摄入Cry1C蛋白前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对该抗虫蛋白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DGGE图谱经UPGAMA聚类分析显示:小鼠间菌群结构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实验期间,对照组小鼠灌胃前后其菌群基本保持稳定;实验组小鼠试验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差异较对照组明显.随着灌胃的停止其变化差异在经历过高峰后会随着停喂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且菌相有逐渐恢复灌胃前结构的趋势.从肠道菌相的角度分析可知:该抗虫Cry1C蛋白对小鼠是基本安全的.  相似文献   
7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实验室常用的基本鉴定方法之一。但由于做胶方式以及各实验室仪器设备良莠不齐,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操作,电泳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其中凝胶带型的判断就是一个较为困惑的问题,一般的聚丙烯酰胺胶跑出的条带总体上都有弧度,越是靠近凝胶两侧越是严重。在本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案,即将难以区分的条带样品做成混合样marker来辅助辨型,通过调整电压和凝胶浓度来达到区分条带的目的。我们用该方案可以将相差0~3bp大小的条带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9.
Background: In routine canine medicine, anticoagulated blood is often the only sample sent to laboratories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Thi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tein electrophoretic tracings because plasma contains fibrinogen, which migrates in the β–γ region. In human medicine, fibrinogen can be precipitated from plasma using ethanol.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ethanol precipitation as a method for removing fibrinogen from canine plasma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electorphoresis results. Methods: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40 dogs were divided into plain tubes and tubes containing EDTA (n=20) or lithium–heparin (n=20). An aliquot of plasma from each sample was incubated with ethanol at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00 mL/L. Cellulose acetate electrophoresis was then performed on serum, plasma, and plasma treated with ethanol.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ethanol treatment, fibrinogen was added to 5 canine serum samples at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2.5, 5.0, and 10.0 g/L, and electrophoresis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ethanol treatment. Results: Visual analysis of electrophoretograms from ethanol‐treated samples confirm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ibrinogen peak from the β2‐globulin region. Treatment with ethanol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β2‐globulin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α2‐globulins. Absolute values of most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ethanol‐treated plasma compared with serum. Conclusions: Ethanol treatment successfully removed fibrinogen from canine plasma and normalized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but probably also precipitated proteins other than fibrinogen. Ethanol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to facilitate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abnormal monoclonal peaks, but not for determining absolut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