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3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6篇
  28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0 毫秒
81.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全国性公共物品,其主要的供给责任属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社会救助法的公共治理应对国家权力的社会化,对该领域纵向府际关系的调整应当树立的理念是协同合作而非管制竞争。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法制体系对纵向府际关系的调整呈现“事权与财力倒置”的趋势。这既造成行政权力错位,也给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带来挑战。建立合作型社会救助纵向府际关系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具体职能,建立纵向府际协同机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法定程序,这也是社会救助法实现公共治理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2.
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孙。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土地沙漠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衰退土地生产力,威胁江河安全,而且加剧沙区贫困。本文以系统论和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在介绍了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的基本概况、特征及危害的基础上,从地表沙源、气候、风沙灾害、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沙漠化的成因;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多年来沙漠化治理的经验,提出了生态建设治理、植物、工程、化学治理、沙产业主导、依托线状工程4种沙漠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3.
郝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67-369,372
在分析农村公共品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公共品的双层治理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的良好运转可确保各主体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及合作的可能性,通过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职责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利用各治理主体公平博弈形成的均衡,能形成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4.
随着中医行业发展和中医药制取技术的进步,中药渣的产生也与日俱增,现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利用好中药渣资源不仅能保护环境,降低企业支出,还能创造额外的巨大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了中药渣在活性成分再提取、环境治理、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作为有机肥料与栽培基质、作为轻工业生产原料等传统生态经济化利用现状,以及开发能源物质、膳食纤维产品、纳米纤维素类产品及复合材料等高值化利用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包容性生态规划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指出其能够推动社会治理范式的转换。生态规划是中国正在推行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沟通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桥梁,通过生态规划过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的研究和实践,分析生态规划中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公众、规划师、其他社会力量等各方在生态规划的编制、实施、监测与评估等交互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将生态规划面临的两种社会治理范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生态规划包容合作的治理范式有能力助力社会治理范式转换。通过对包容性生态规划过程的描述,指出可以通过其具体过程中协调主体间性的方式助力社会治理转变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方合作的治理体系和多元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86.
统筹城乡发展中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空心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空心化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凭借其独特的乡村规划、文化传承和就业拓展等功能,对缓解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开发在吸引农村青年劳动力、荒废土地重置利用、农村风貌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作用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可在旅游经济体的集聚、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旅游小城镇综合建设等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需要在战略规划、农民参与、具体实践、制度完善、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强化配套。  相似文献   
87.
随着农村青壮年的外出打工,驻守在家的老幼妇孺由于精力体力等影响没有把自家的田土全部利用起来,使得大量田土被荒废,加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前显得非常脆弱。空巢村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加强空巢村治理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重大。通过对湖南省5县样本空巢村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只有对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空巢村进行有效解锁,方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解锁路径有强化村官管理,杜绝村官空巢;重视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培优工程;加强农机研发,促进农技转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公共产品结构;用活土地政策,发挥土地效应等。  相似文献   
88.
自2015年开始,北京市大力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京郊各村镇任“第一书记”,工作成效显著。北京市第三批“第一书记”的工作给进驻的村庄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在驻村工作中,驻村书记重视调查研究和基层党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打造产业品牌和建设特色乡村文化。但是,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对村子队伍建设关注度不够;过于依赖派出单位,以致后期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因此,建议持续加大乡村治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及让有条件的村庄联动发展等,使“第一书记”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89.
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补充并丰富国内对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型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重构模式探索治理路径的选择方向,提升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的实践绩效,该研究1)比较分析了不同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差异特点,区分识别了当前农村居民点重构的3种典型模式:"拆迁型"、"建设型"和"保留型";2)在简要回顾2个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治理路径分析框架:"光谱-阶梯治理路径";3)针对不同重构模式选择了广西省柳州市3个典型案例对治理路径及绩效优劣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重构模式相对适宜于特定混合型重构治理路径,治理路径的选择应考虑主客观状况的匹配程度,充分体现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只有注重政府推动、市场配置与农户构想的有机统一,并在治理路径中额外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管,才能确保农民作为重构活动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农村居民点重构的治理效果最优,充分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相似文献   
90.
通过研究,发现了债务期限的两个公司治理功能,即短期债务可以约束经营者的无效率经营,但是应考虑公司的社会效用,引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短期债务比长期债务对低质量项目的约束性要强。因此,在我国目前短期债务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应着重关注短期债务的公司治理优势。同时,也不能忽视长期债务能有效遏制经营帝国的功能及其再融资和利率风险低等优点,在融资的过程中,要合理配置债务期限,更好地发挥债务的公司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