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6篇
  62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1.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三因素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高寒区0~20 cm耕作层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00~900 μg/g,80~180 μg/g和4~7 mg/g;3个因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施肥水平>品种>豆科混播水平;在3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呈“先增后减”、“先降后增”的变化,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出现单峰值,转化酶活性呈“增—降—增—降”或“降—增—降”的变化,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双峰值。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酶的变化。选用青海444或青海甜燕麦,混播箭筈豌豆45 kg/hm2,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和有机肥750 kg/hm2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12.
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在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海拔3 050 m的桑科乡开展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 Gansu)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Algonguin)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牧草作为饲草利用,都能越冬并有较好的生产性能,但甘肃红豆草在适应性和生产性能方面明显优于阿尔冈金紫花苜蓿。甘肃红豆草能够完成整个生育期,而阿尔冈金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越冬率高出阿尔冈金0.8%~4.2%,完成营养生长所需的时间比阿尔冈金少11~28 d,种植第2、第3、第4年,干草产量比阿尔冈金分别高出72.4%,59.2%和60.5%,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13.
云南主要豆科饲用灌木营养成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省主要豆科饲用灌木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营养期、开花期、结荚期、种子成熟期(枯黄期)4个生育期,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差异显著。除多花木兰、银合欢和假大青兰外,灌木各生育期的钙磷比基本都在草食家畜的耐受范围(7:1),能够满足家畜的营养要求。  相似文献   
314.
黄亚楠  王登良  苏彦华 《土壤》2021,53(5):929-936
通过室内水培试验,模拟了植株生长的缺氮、纯铵、纯硝3个不同氮素营养环境,研究了两种豆科作物(大豆和菜豆)幼苗生长对氮素及氮素形态的响应,同时对溶液pH进行了实时监测;在单一供铵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同pH(pH 4.5,pH 6.5)下两种豆科作物对铵态氮的响应特征,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探究了植株体内的铵转运蛋白(AMT)基因对pH的响应规律;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关键位点序列比对,对不同物种的AMT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缺氮处理相比,纯硝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和菜豆的生物量,尤其是根系生物量,而纯铵处理下无显著变化;但是纯铵与纯硝处理下植株体内的氮积累量基本相同,且发现纯铵处理下溶液pH显著下降。通过控制纯铵处理的溶液pH,我们发现相比于pH 6.5,pH 4.5显著降低了两种豆科作物的生物量。进一步研究了大豆体内的主要铵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比于pH 6.5,pH 4.5显著降低了大多数铵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大豆和菜豆的AMT在亲缘关系上高度相近,而与喜铵作物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表明大豆和菜豆对铵态氮的吸收会导致根际环境酸化,从而限制植株生长,这为田间提高豆科作物的氮素营养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15.
为研究在镉(Cd)、砷(As)复合污染的碱性土壤中,种植不同豆科绿肥作物对土壤Cd、As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对Cd、As的富集能力,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箭筈豌豆(箭筈豌豆、西牧333、陇箭1号)、光叶苕子(东川光苕、宣威光苕、云苕8号、东川苕子)、毛叶苕子(蒙苕1号、鲁苕1号)、其他绿肥(褐皮山黧豆、绛三叶)等11种冬季豆科绿肥作物,并以冬闲为对照,于豆科绿肥盛花期及同期测定土壤理化性状,Cd、As有效性,绿肥作物地上部Cd、As含量和富集系数。结果表明:与冬闲相比,种植西牧333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91.67%、36.60%,鲜草产量最高,为31 016 kg·hm-2,土壤有效态Cd、有效态As无显著变化,对Cd、As富集能力较低,富集系数为0.096和0.038。种植褐皮山黧豆的土壤全氮增加98.61%,土壤有效磷降低31.07%,鲜草产量较低,为10 339 kg·hm-2,土壤有效态Cd无显著变化,土壤有效态As降低32.82%,对Cd、As富集能力较高,富集系数为0.136和0.07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效态C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态As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土壤有效态As呈极显著正相关,碳氮比与鲜草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上部分Cd、A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有豆科绿肥作物中,种植碳氮比较低的西牧333对Cd、As有效性无显著影响,对Cd、As富集能力较低,种植碳氮比较高的褐皮山黧豆对Cd有效性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土壤As有效性,对Cd、As富集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316.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是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上的重要害虫, 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畜牧业主产区。作者2023年4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调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虫害时, 在当地紫云英留种田中发现疑似苜蓿叶象甲严重为害紫云英茎叶, 对紫云英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为明确该种害虫的分类地位, 在田间收集了幼虫并带回室内饲养, 在对幼虫和成虫形态学初步鉴定的基础上, 采用DNA条形码进行了分子鉴定, 最终确定为苜蓿叶象甲, 且发现该地区苜蓿叶象甲种群存在明显的种内分化。结合苜蓿叶象甲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对其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对绿肥作物的危害做出了预警,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