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11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332.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王永红  熊逸飞  张惠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8-1-079608-12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本实验将体质量为(21.38±2.46)g的大黄鱼在低温(8°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P < 0.05),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 CC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3.
【目的】真核生物通过保守的自噬途径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受损细胞器,实现对营养物质的循环再利用。本文旨在解析苜蓿自噬基因在植物应对营养胁迫中发挥的功能,为指导苜蓿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自噬途径的关键限速基因ATG7(Autophagy-related gene 7)为切入点,分析ATG7氨基酸序列在不同植物中的相似性。利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MtATG7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植株,获得异源过表达植株35S::MtATG7和互补拟南芥突变体的atg7/35S::MtATG7植株,并对其抗胁迫表型和自噬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碳饥饿条件下,atg7/35S::MtATG7能够挽救atg7突变体叶片早衰的表型;恢复到正常生长条件以后,35S::MtATG7和atg7/35S::MtATG7植株存活率和野生型相比都显著提高。GFP-ATG8e的剪切试验表明,atg7/35S::MtATG7能够恢复atg7突变体的自噬降解活性。在氮饥饿条件下过表达MtATG7同样能够减缓拟南芥叶片的衰老速度。【结论】异源过表达MtATG7能增强拟南芥碳氮饥饿抗性的生物学功...  相似文献   
334.
为揭示饥饿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建立其饥饿状态的判别标准,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眼斑双锯鱼饥饿和非饥饿群体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实验设置饥饿和非饥饿(对照组)2个组,处理7 d后测量体质量并拍照。用图像分析技术对2个群体眼斑双锯鱼幼鱼的14个形态性状进行准确测定,采用t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统计方法分析饥饿对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的影响。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尾柄高,其余形态参数在饥饿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多个形态比值参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用形态性状或形态性状比值均可将试验鱼分为两大类(饥饿组和对照组);对直接测量获得的形态性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只获得1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整体形态的变化,而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4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的幼鱼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鳍相对位置和尾柄部位差异引起。分别运用形态性状及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判别分析构建了典则判别函数方程,验证证实使用经形态比值数据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信度高于使用未经处理的形态性状数据建立的方程。研究结果证实,饥饿影响了眼斑双锯鱼的形态性状,可利用判别方程对眼斑双锯鱼的饥饿状态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可为眼斑双锯鱼的生态调查和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