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6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林业   716篇
农学   223篇
基础科学   251篇
  381篇
综合类   2119篇
农作物   247篇
水产渔业   297篇
畜牧兽医   481篇
园艺   174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是李的南缘分布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李产业稳定的经济效益使得广东成为了全国主要的李产区。为了给李产业生产和研究规划的制定提供基本数据,采用走访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李的分布、种质资源、产业现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广东已演化形成了一个需冷量低的南亚热带特色李品种群,共有原产品种26个,其中既有像三华李那样的古老品种,也有如华蜜大蜜李和岭溪李那样品质优良的新品种;2013年,广东全省规模化李果园面积有5.52万hm2,总栽培面积约7.1万hm2,其李果总产量分别52.10万和66.39万t,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9.35 t/hm2,说明广东省是全国李树栽培面积最大、李果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最高的省份;由于水热丰富,花期日照充足,广东李具有成熟早、产量稳定、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李产业是广东省山区的支柱产业。文中还分析了广东省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广东省李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2.
指出了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在气候条件、市场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还存在着科研配备不完善、高层次研究人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未能体现等制约因素.针对丽江市油橄榄产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为丽江市油橄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花秸秆作为棉花主要的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新疆棉花秸秆的资源现状、利用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对策,旨在为提高棉花秸秆的利用率、增加棉花种植户收益、推动棉花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4.
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国内外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水利部水土保持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农学门类下的国家一级学科、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园区、户外教室)、加强水土保持职业技术教育等对策,以加速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5.
竹业机械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竹业机械现代化是竹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竹业机械技术发展现状,认为虽然中国竹业机械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竹产业发展规模和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甚远,远不能适应竹产业创新发展目标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国家、省(市、区)、县各级科研立项与资金扶持研发新装备,强化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推进生产机艺结合技术创新,创建竹林采伐运输与仓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并推动竹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为竹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并创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业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6.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47.
林业害鼠(兔)是我国4大类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探讨其分布范围、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论述了我国林业害鼠(兔)的主要种类、发生现状、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并简要回顾了不同防治措施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取得的防治效果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新技术、新药剂,指出了当前在我国林业鼠(兔)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将来林业鼠(兔)害防治研究设想,以期为我国林业鼠(兔)害防治技术的后续研究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为掌握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特点,并为制定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对该公园2019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林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99.4%,森林覆盖率高达90.50%。林地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占比为90.9%。森林起源以天然为主,面积占比为77.8%;人工起源为辅。优势树种以栎类为主,面积占比为45.9%;其次为云南松林,面积占24.1%;再次为核桃林,面积占17.7%。栎类的蓄积量超过总蓄积量的一半,达51.4%;其次为云南松;再次为栲类。森林的龄组以中龄林为主,面积占比为55.2%;幼龄林的面积比例过小。  相似文献   
149.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150.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造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着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高品质淀粉、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等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