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1篇
农学   47篇
  20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31.
This study aimed to set up a method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Adriatic sturge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x steroids and the genetic profiling of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already reduced genetic variability of this species. Ten A. naccarii adults (nine of captive origin, one captured in the Ticino river and then moved into captivity) and eight subadults located in a semi‐natural land‐locked pond in Abbiategrasso (Milan, Italy) were analysed. Plasma testosteron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ight analysed subadults allowing their differentiation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ith an average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 of 5.42 ± 1.31 ng/ml (probably female) and the second group with an average of 423.14 ± 75.97 ng/ml (probably male), as subsequently confirmed by artificial stripping. The plasma testosterone level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dult males and females (371.37 ± 43.58 vs. 95.34 ± 51.10 ng/ml), while the E2 leve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imals were genotyped on the basis of 10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their parental relationships were defined: four adults, two females and two males, generated the eight subadults. On the basis of pedigree analyses and genetic distances, 15 unrelated coupl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future breeding seasons. Finally, the adult female captured in the Ticino River showed an interesting genetic profile, widely different from all of the other 17 specimens analysed, and represents a valuable source of genetic diversity.  相似文献   
32.
克隆并分析泥鳅cyp19a1a的全长cDNA和5′侧翼序列,用qRT-PCR技术比较cyp19a1a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组织间和倍性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泥鳅cyp19a1a的cDNA全长1 905 bp,包括29 bp的5′TR、301 bp的3′UTR和1 575 bp的ORF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中存在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等重要功能域。用hiTAIL-PCR克隆获得2 040 bp的5′侧翼序列,在该序列上预测到典型元件TATA-box,以及C/EBPβ、SRY、ER、CREB、GR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2月龄四倍体泥鳅的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二倍体,但性腺发育明显滞后于二倍体。cyp19a1a和cyp19a1b分别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性腺和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倍性间比较结果显示,cyp19a1a在四倍体各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二倍体(除精巢外);cyp19a1b在四倍体雌鳅脑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倍体,但在四倍体雄鳅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二倍体。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四倍体中相对较高的cyp19a1a表达可能与其性腺所处发育时期有关,较晚的性成熟有利于泥鳅将更多能量用于个体生长。由于cyp19a1及其催化产生的雌激素还可以通过GH-IGF通路调节鱼类的生长,推测cyp19a1在泥鳅倍性间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二倍体、四倍体间的生长生殖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植物多倍化后的基因表达平衡重建受到sRNA调节,miRNA是植物多倍化中基因表达进行反式调控的主要小分子成员。本研究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对西瓜二倍体(2n)及其同源四倍体(4n)叶片的sRNA进行表达谱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2n中sRNA以21 nt为主,4n中则以24 nt为主。(2)在2n和4n鉴定出已知miRNA分别为110个和172个,新miRNA分别为246和829个,其中差异表达的已知miRNA 205个,新miRNA 815个。(3)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miRNA在细胞组成、代谢过程及催化活性上显著富集。(4)KEGG代谢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已知miRNA主要富集在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途径上,新miRNA则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RNA转运途径和ABC转座子途径上。(5)差异表达的miRNA中与植物抗逆胁迫相关的已知miRNA 25个,新miRNA 62个,且80.46%抗逆miRNA在西瓜二倍体中上调表达,是四倍体中的4倍以上。根据miRNA的负向调控原理推测这些上调表达的miRNA在西瓜二倍体中可能会抑制部分抗逆基因的表达,影响二倍体的抗逆性。本研究在转录后调控调控水平上为西瓜多倍体较二倍体拥有更强抗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西瓜多倍体及二倍体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做了补充。  相似文献   
34.
青檀多倍体诱导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青檀四倍体植株,以青檀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浸泡生长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青檀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以0.4%—0.8%秋水仙素处理72h诱导效果最佳,变异率最高达34.2%。经流式细胞仪和茎尖染色体鉴定,初次镜检青檀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36,成功获得了青檀四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35.
基于SSR标记的中美紫花苜蓿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栽培牧草。传统的育种方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改良幅度多年来徘徊不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对于品种的改良,一方面依赖于所掌握资源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是对其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程度。本试验基于SSR分子标记,研究现有中美两国的紫花苜蓿品种遗传变异,分析两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紫花苜蓿重要产量与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优异标记、等位位点提供基础,为分子育种提供信息,加快育种进程。【方法】利用覆盖紫花苜蓿全基因组的40对SSR分子标记(每条染色体上选取3-9对SSR标记),采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型鉴定技术对中美16个紫花苜蓿主栽品种的100个基因型个体(中国每个品种8个基因型个体,美国每个品种4个基因型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Structure软件分析紫花苜蓿的群体结构。设定群体数K的估计值范围为1-6,将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开始时的不作数迭代(length of burn-in period) 设为10 000次,将不作数迭代后的MCMC设为100 000次,每个K值重复数为10次。采用了两种方法来确定最优的群体数K的值,结果由Structure Harvester和Distruct软件来展示。对Structure群体结构结果进一步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验证。根据群体结构结果,对全体材料及不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40对覆盖紫花苜蓿全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44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范围为3-27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11.2个;基因多样性的变异范围为0.542-0.908,平均值为0.742;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为0.493-0.901,平均值为0.707。这些参数显示了中美紫花苜蓿所包含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含量较高。其中,mtic238、mtic188、bf111、afctt1、bf641851、maa660456、aw361等位点上表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这些位点可以较好地反映中美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适用于中美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就不同染色体而言,第二条和第八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SR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第一条相对较低。基于混合模型的方法对紫花苜蓿全体基因型进行群体结构分析,两种不同方法均显示确定最优的群体数K值为2,中美两国16个紫花苜蓿品种共100个基因型个体基本按照来源分为两个亚群体,群体间有少量混杂的情况发生。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与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中国紫花苜蓿品种多样性略高于美国,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中美两国紫花苜蓿材料蕴含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显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中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紫花苜蓿种质多样性水平略高于美国。群体结构不严格按照来源国家的划分而区分,这一现象与紫花苜蓿异花授粉与广泛的基因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秋水仙素诱导青岛百合四倍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青岛百合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对青岛百合进行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以0.05 %的秋水仙素浸泡处理24h的诱导效果最佳,诱导频率高达53.3%;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多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比较,植株叶片变大,根系粗壮,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对变异材料的细胞学研究发现, 四倍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8。  相似文献   
37.
四倍体酸枣组培苗移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四倍体酸枣生根组培苗为试材,研究炼苗天数、基质种类、空气相对湿度、组培苗高度、根条数及移栽时间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应在4月底至6月进行,在此时期选择高度大于5 cm,根7条以上的组培苗,经炼苗3天,移栽至纯蛭石或珍珠岩与土(1:1)或蛭石与土(1:1)中,移栽前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移栽成活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38.
桑树二倍体及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遗传差异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8份桑树二倍体品种和经秋水仙碱化学诱变得到的同源四倍体进行DNA遗传差异研究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桑树不同材料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间的SRAP多态性有明显差异。农桑8号、璜桑37号、湖桑197号、湖桑199号和国桑20号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间的扩增条带完全一致,无差异,而育71-1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SRAP多态性最高,达到1.41%,所有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材料均聚在一起,不同材料间亲缘关系近的聚为一大类。说明不同桑树材料经秋水仙素诱变后产生的遗传差异较大,桑树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产生变异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积加效应造成DNA分子遗传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四倍体刺槐嫩枝扦插生根机制和选择适宜的扦插时间,2010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学实验苗圃,研究了不同扦插时间对嫩枝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和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和7月扦插的插穗IAA含量明显高于5月和6月,较高含量的IAA是抑制生根的主要因子;ABA含量在生根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是起协...  相似文献   
40.
以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技术(MethylRAD-Seq)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泥鳅的DNA甲基化特点及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变异。测序结果共得到302 111 684条Methyl-RAD序列标签。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泥鳅的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体区(gene body),其次为内含子区(intron)和基因间区(intergenic),而在其他功能元件上的分布较少。四倍体泥鳅的整体甲基化水平比二倍体高,尤其是在第一外显子区(1st Exon)和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500bp至200bp区(TSS1500),且倍性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启动子区,四倍体泥鳅的甲基化水平略低于二倍体。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间共筛选到1 268个差异甲基化CmCGG位点和14个差异甲基化CmCWGG位点,这些位点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基因体和基因间区。比较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共得到684个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KEGG分析结果显示,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到与生长发育、免疫及错配修复等相关通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