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4篇
  免费   786篇
  国内免费   1611篇
林业   1407篇
农学   685篇
基础科学   564篇
  5488篇
综合类   6082篇
农作物   156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1049篇
园艺   153篇
植物保护   930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757篇
  2016年   897篇
  2015年   705篇
  2014年   868篇
  2013年   963篇
  2012年   1219篇
  2011年   1111篇
  2010年   883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765篇
  2007年   873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农村土地违规建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应该得到人类的珍惜和保护.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违规建房问题也凸显出来.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违规建房的根源、现状,梳理出治理违规建房的有效对策,以期为解决农村土地违规建房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2.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调查和对2002—2011年10 a间的相关统计及国家商务部历年发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建设用地供给、科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GDP、税收收入、国内外资金利用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结果表明,该区独立运行10 a来成绩显著,整体效益逐步提高,在山西所有开发区中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每年的综合评价都名列第1;与国内中西部或中部的同类开发区相比,该区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排名中后;与国内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差距较大;该区内部分企业规模大、影响广泛,经济效益和用地效益均好,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但仍有部分企业规模小、投入水平低、建设周期长、产生效益低,影响了全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引导入区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及早产生经济效益;尽快实施扩区计划,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落实土地供给和退出政策,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4.
阐明长期有机物料施肥下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固碳减排及施肥模式选择的影响尤为重要。基于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的长期定位试验,通过不施肥(CK)、氮肥(NF)、有机肥(OM)、秸秆(ST)、有机肥结合无机肥(OMNF)5个处理,测定并计算了2018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全年土壤CO2排放、作物碳排放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0~30 cm土壤温度、水分、微生物量碳氮、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脲酶与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秸秆、有机结合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平均速率提高了42.72%、30.82%和29.79%,秸秆、有机肥处理分别使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量显著提高36.35%、32.45%(P<0.05),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使碳排放效率显著降低41.10%(P<0.05);2)有机物料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5 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相比不施肥和氮肥处理,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分别使0~30 cm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127.41%,99.33%(P<0.05);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环境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总解释度为53%,对土壤CO2排放速率总效应较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温度(2.36)、微生物量碳(1.59)和土壤水分(1.18),且均间接地影响着土壤CO2排放速率,土壤温度促进了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微生物量碳促进了微生物量氮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增加。综合来看,有机结合无机肥处理可以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保持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土壤碳排放效率,是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比较适宜的农田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甘肃省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度反演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甘肃省高寒草甸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9年遥感数据和2014年实测数据,采用经验回归模型法构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估算模型,并研究了过去20年高寒草甸FVC时空变化规律、稳定性及变化原因,以期为FVC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6种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中除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外,其余VI与FVC相关系数均大于0.65(P<0.01);模型精度检验发现高寒草甸FVC最佳反演模型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二项式模型:y=-0.65x2+1.97x—0.23(R2=0.81,RMSE=7.33);甘肃省高寒草甸FVC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0年FVC均值处于较高水平,年均FVC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速0.15%·a-1,其中FVC增加的面积占52.76%,稳定的面积占27.58%,下降的面积占19.66%,FVC变异系数小于0.15的面积占86.57%。综上所述,2000—2019年甘肃省高寒草甸FVC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并且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6.
刘梦瑶  李伟琼  王铁娟 《草地学报》2021,29(5):1118-1124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内蒙古不同地区差不嘎蒿的叶片和茎解剖结构,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地区差不嘎蒿解剖结构间的差异性,以逐步回归得出影响解剖数量特征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差不嘎蒿叶为等面叶,表皮细胞为1层,栅栏组织呈环栅型,排列紧密,维管束发达;茎表皮细胞为1层,外韧无限维管束,环状排列,髓发达;来自于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的差不嘎蒿叶上表皮角质层和茎皮层厚度显著高于科尔沁沙地,髓直径和茎导管直径也有类似趋势;差不嘎蒿栅栏组织厚度、茎筛管直径随生长季降水的减少而增加,叶上表皮角质层、髓直径、茎导管直径随有效温度的减少而增加,表现出对水分和温度的适应性变化。研究结果为本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返青期休牧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的影响,本研究在祁连山区选择已实施返青期休牧6年的高寒草甸开展了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相关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6年后,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较未休牧区分别增加了38.44%,985.00%,209.56%和62.62%,其优势禾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株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呼吸速率、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65.77%,139.86%,4.92%,269.37%,254.13%,197.02%和96.24%(P<0.05),其地上地下生物量与除叶温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与除叶温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因此,返青期休牧可显著增强高寒草地优势禾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本研究为推广实施返青期休牧这一措施来恢复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氮组分对氮添加程度的响应规律,分析氮素大量输入生态系统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尕海-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湿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0 g·m-2)、低浓度(N5,5 g·m-2)、中浓度(N10,10 g·m-2)和高浓度(N15,15 g·m-2)4种处理,分析不同氮添加下的土壤氮组分含量(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垂直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添加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氮组分含量,其增加程度依次为N5>N10>N15>CK;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氮组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植物生长季内,氮添加处理后的土壤氮组分含量较高值出现在植物生长末期。本研究表明氮添加对青藏高原湿草甸土壤有效氮的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常明 《草地学报》2021,29(6):1286-1293
为了解火烧对植物群落结构和植被恢复速度的影响,本研究以甘肃省皇城羊场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月进行了火烧试验,并分别在2017,2018及2019年的5月(返青期)、7月(生长期)和9月(生长末期)测量了该区域火烧样地和原生样地的植被覆盖度、群落多样性和裸地百分比等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5月后火烧样地与原生样地间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间差异不显著;火烧后引起的植物结构变化是短暂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恢复时间大约16个月左右;同时火烧改变了物种组成,其中在火烧样地中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锐果鸢尾(Iris goniocarpa)逐渐消失,而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和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逐渐出现。本研究说明春季火烧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作为亚高山草甸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0.
研究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不仅可以了解高寒草甸环境变化下物种的食性适应特征,还可探讨多种啮齿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观察法,分析了甘南草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3种啮齿动物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其比例各异;高原鼢鼠所采食的植物主要是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杂类草,且对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的采食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动物,高原鼠兔主要采食禾本科(Poaceae)植物,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采食禾本科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营养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喜马拉雅旱獭>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其中高原鼠兔与喜马拉雅旱獭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大(0.52)。3种啮齿动物在食物上存在分化,营养生态位分离,是其共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