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72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136篇
  204篇
综合类   369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依据水稻品种的氮素营养特征计算其氮营养指数 (NNI) 和氮素亏缺 (Nand) 值,可实现作物氮素状况的精确定量调控。本研究比较了杂交稻和常规稻在不同氮水平下的NNI和Nand值,为该诊断方法的精准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用超级杂交稻 (Y两优一号、超优千号) 和常规稻 (粤农丝苗、金农丝苗) 为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施氮水平0、40、80、120、160、200、240 kg/hm2(分别以N0、N40、N80、N120、N160、N200、N240表示),分析测定了水稻移栽后15、30、45、60、75天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及其氮浓度,构建临界氮浓度变化曲线,利用该曲线计算了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的临界氮浓度、氮营养指数和氮亏缺值。 【结果】 杂交稻地上部干物重在N0、N40、N80、N120、N160处理间差异显著,N200、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常规稻地上部干物质重在N0、N40、N80、N120处理间差异显著,N160、N200、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0、N40、N80、N120处理。水稻植株氮浓度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生育期的延长和地上部干物重的增加,水稻植株氮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根据地上部干物质重与其氮浓度变化关系构建水稻临界氮浓度 (Nc) 变化曲线,杂交稻为Nc=3.36DM–0.31(R2=0.91),常规稻为Nc=2.96DM–0.25(R2=0.86)。基于临界氮浓度曲线,计算不同水稻品种的NNI和Nand,其中杂交稻和常规稻NNI变化范围分别为0.73~1.05和0.78~1.11,Nand变化范围分别为–9.8~117.8 kg/hm2和–25.4~90.3 kg/hm2。 【结论】 常规稻品种临界氮浓度高于相同生育期的杂交稻品种,但杂交稻的干物质量生产能力大于常规稻。在本试验条件下,依据Nand计算结果,杂交稻临界氮浓度下的氮素积累量大于常规稻,其中杂交稻和常规稻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左右和160~200 kg/hm2。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封闭式呼吸室法对短须裂腹鱼幼鱼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19.4℃条件下,短须裂腹鱼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为0.720 mg/L,24 h平均耗氧率为0.205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在17.2℃时,24 h平均耗氧率为0.135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15.3℃时,24 h平均耗氧率为0.112 mg/(g·h),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短须裂腹鱼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相似文献   
10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对控制土壤侵蚀、采取合理水土保持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土壤侵蚀预报机理模型以及经验模型,总结现有研究中土壤各种理化性质对模型中核心参数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各种理化性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观点各有不同。该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参数标准不统一、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研究结果分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4.
香蕉假茎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和GC-MS技术,对香蕉假茎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鲜、干香蕉假茎精油中分别检测到13种和20种成分,其中二十烷、棕榈酸甲酯、三十四烷、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豆甾醇和3-羟基螺甾-8-烯-11-酮为相同成分,但含量不同。香蕉鲜假茎精油成分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酮类、酯类和醇类;干假茎精油也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酯类、酮类和醇类,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烷酸、烯烃类、醚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5.
临界水提取技术(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SWE)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提取技术,具有提取效率高、能耗低、提取范围广等特点.该技术已在多糖类、多酚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上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对亚临界水提取技术及其强化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为评估獐子岛深水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生长特性及其资源变动情况,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该海域大泷六线鱼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生长方程、各项生长参数和生长特征变化情况,运用FISATⅡ软件评估了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可捕资源量,分析了投放人工鱼礁对大泷六线鱼生长特性及资源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大泷六线鱼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年份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优势体长组和优势体质量组随年份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优势体长组为161~200 mm,优势体质量组为81~120 g;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75 a,种群生物量增长的临界年龄为3.73 a,总瞬时死亡率为0.483/a;根据体长股分析法,计算出鱼礁区(800 hm~2)大泷六线鱼可捕资源量为1571.6 t(约196.4 g/m~2)。研究表明,合理的捕捞限制应为3.73 a,最小不低于3 a,对体长小于281.6 mm、体质量小于273.7 g的大泷六线鱼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7.
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粗提物,所得粗提物再经分子蒸馏技术获得精油和活性物质(以二苯基庚烷类物质为主)。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所得挥发油提取率(1.513 %)高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0.802 %),其中指标成分1,8-桉叶素(0.170 6 %)约等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0.172 5 %),高于药典规定的0.15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所得二苯基庚烷类物质约是常规工艺的4倍。该技术提取效率高,耗能少,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8.
田鑫  张志国 《保鲜与加工》2016,16(5):112-115
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工艺流程、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9.
基于HBV模型的尼洋曲流域上游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工布江达以上尼洋曲流域的降水—径流关系,构建该流域的致洪临界雨量指标,以期为开展山洪气象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CMORPH资料,基于HBV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利用2007—2011年观测数据对HBV水文模型的参数优化和率定,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的确定性系数为0.91,NASH效率系数为0.89;采用2012—2014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确定性系数为0.86,NASH效率系数为0.85,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相对误差均为3.1%,表明经过率定的HBV模型对尼洋曲上游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尼洋曲流域的洪水过程不仅与实时降水的面雨量有关,还与前期基础水位有关,致灾临界面雨量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非线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0.
氮素是影响牧草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氮素对于植株分蘖、干物质生产、花序形成、产量组分动态变化等均具有影响.文章主要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概念、构建方法、研究现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牧草种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