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87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7篇
  46篇
综合类   417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88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油蒿的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探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油蒿植物功能性状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演变趋势。【方法】根据内蒙古磴口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植物生长季5—9月设计4个增雨梯度(25%,50%,75%和100%),对天然油蒿灌丛进行增雨试验,利用Winseedle种子和针叶图象分析软件系统,对比了油蒿种子表型形态特征和比叶面积对降水增多的响应,同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油蒿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的关系。【结果】不同增雨量对油蒿种子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及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在100%增雨处理下种子各性状指标达到最小值,其中种子宽度、体积、表面积与增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长度和千粒重与增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长宽比与增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同增雨量对油蒿比叶面积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且随着雨量的增加,比叶面积不断增大。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降水增加后油蒿种子会先增加后减小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油蒿种子、比叶面积两大植物功能性状组合对增雨量处理响应的研究体现了荒漠植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2.
黄花蒿叶醇提取物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  相似文献   
33.
为有效控制蒿板青颗粒的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蒿板青颗粒中有效成分一枝蒿酮酸和(R,S)-告依春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min,5%A;0~10 min,5%A→15%A;10~25 min,15%A→30%A;2...  相似文献   
34.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生长特性和青蒿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生长、生物量分配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设3个密度水平: 高密度(111111株/hm2)、中密度(55555株/hm2)和低密度(27778株/hm2)。 各密度设3个施肥水平(复合肥,N-P2O5-K2O为15-15-15): 不施肥、低肥(60 kg/hm2)和高肥(120 kg/hm2)。结果表明,黄花蒿对密度和养分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其中密度是植株大小、生物量分配和产量有关参数的主要决定因子,而青蒿素含量由施肥水平决定。相同施肥水平下,黄花蒿的基径与分枝数均随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大,其单株生物量也随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大; 中、高密度黄花蒿的支持结构生物量分数均显著大于低密度,低密度黄花蒿的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显著大于中、高密度。相同密度下,施肥水平对黄花蒿的单株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其生物量分配。低密度下,黄花蒿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随施肥水平的增高而显著降低; 高密度下,黄花蒿叶生物量分数随施肥水平的增高而显著增大。所有处理中,低密度低施肥水平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中密度低施肥水平的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最大。本试验条件下,黄花蒿栽培以密度55555株/hm2、 施肥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35.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退化演替序列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基于14个样地70个样方,运用聚类分析对研究区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荒漠草地进行退化演替序列划分,并对其退化过程的阶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退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其结果与野外观察一致.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人工模拟行带式黑沙蒿防风阻沙效益的差异,为沙区人工植被建设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配置的沙蒿灌丛,对其剖面风场以及输沙率进行观测。[结果]单行配置防风效能较低,双行和3行配置防风效能较高,且随着风速的增大,3种配置林带的防风效能都呈递减趋势。林带能有效增加粗糙度,在林带后的粗糙度呈递减趋势。从输沙率来看,双行和3行配置也优于单行。单行矮林在其背风面7日内都能减少风蚀,而双行和3行矮林在其背风面10H处都能有效减少输沙率,防控风蚀。[结论]在沙区沙蒿林营造中,生产配置上侧重双行一带的行带式配置,使其疏透度在45%左右,带距在7日~10H为宜。  相似文献   
37.
为提高藜蒿产品的附加值,对藜蒿绿茶复合汁饮料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饮品的最佳工艺为藜蒿汁10mL,绿茶茶汁200mL,白砂糖6g,柠檬酸0.06g。最佳稳定剂CMC-Na添加量为0.03%,在该工艺条件下的产品呈浅黄绿色,具有藜蒿特有的香气,酸甜可口,呈均匀液体状。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 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朴、地肤、中间锦鸡儿、黄芪、甘草、骆驼蓬、圆叶盐爪爪、雾冰藜、滨藜和大麻12个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70%;蓼子朴、黑沙蒿、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矮葱、乳浆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猪毛菜和角蒿11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大于75%;而碱蓬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效果为55.56%。【结论】黑沙蒿、蓼子朴、中间锦鸡儿和甘草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黄花蒿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花蒿是我国传统中药,其青蒿素提取液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文章简述其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0.
王维恩  张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04-6304
[目的]介绍刺瓣绿绒蒿的一个新变型。[方法]在青海省花石峡采集绿绒蒿属藏药时发现了刺瓣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var.spinulifera.)的一个白花新变型,与原变种(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var.racemosa)进行了比较。[结果]在青海省玉树州玛多县花石峡生境为海拔4 200 m的小河岸边阳坡草地上发现了刺瓣绿绒蒿的白花新变型,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花冠白色;花瓣两面中下部疏生细刺;花柱具4棱,棱呈膜质翅状,宽约1.5 mm;花丝窄线形。[结论]发现的刺瓣绿绒蒿新变型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是植物花冠呈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