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对比分析引进马品种新吉尔吉斯马与伊犁马杂交后代(XY)、奥尔洛夫马与伊犁马杂交后代(AY)的产奶性状,进一步研究比较两个引进马品种对伊犁马乳用性能的改良效果,为新疆乳用马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两个杂交群体中成年母马30匹,分别采集和统计样本的最高日产奶量、日均产奶量、周平均产奶量、月平均产奶量及全期产奶量,比较不同产奶量在两个杂交群体间的差异,并对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产奶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个杂交群体XY和AY的平均最高日产奶量、日均产奶量、周平均产奶量、月平均产奶量、全期产奶量分别为8.15kg、6.00kg,6.15kg、5.34kg,43.94kg、36.94kg,133.45kg、97.38kg,738.41kg、641.94kg。在最高日产奶量、周平均产奶量、月平均产奶量和全期产奶量上,杂交后代XY显著高于AY(P<0.05);不同产奶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的各产奶量之间相关程度不同。【结论】引进马品种新吉尔吉斯马对伊犁马的产奶性能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伊犁马对补喂不同水平α-酮异己酸的吸收及其某些相关代谢,采取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匹年龄为1岁,体重(295.25±25.15)kg的伊犁马,分成4组,每组5匹。试验Ⅰ、Ⅱ、Ⅲ组分别补喂6、12、18 gα-酮异己酸,进行为期25 d的试验。在试验第25天采集血液样品。结果表明:(1)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α-酮异己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补喂α-酮异己酸1 h后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分别提高了11.2%、7.86%和21.51%,且均达到了峰值(P>0.05);(2)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补喂前0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呈下降趋势,补喂后1、2、4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有所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血浆亮氨酸浓度分别提高了22.40%和22.24%(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血浆异亮氨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缬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血浆赖氨酸、甲硫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浆5-羟色胺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Ⅲ组血浆三甲基组氨酸浓度降低了18.74%(P>0.05)。补喂α-酮异己酸提高了伊犁马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且各试验组均在补喂后1 h达到峰值;提高了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和亮氨酸的浓度。通过补喂不同水平的α-酮异己酸,改变了伊犁马对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补喂复合益生菌对3~6月龄伊犁马粪便纤维含量、VFA浓度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90.23kg±11.02kg)、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伊犁马哺乳马驹10匹,随机分为2组,每组5匹,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分阶段补喂等量营养水平的精料补充料和苜蓿干草的基础上,试验组每匹马驹每天补喂0.075g(2×1011 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0.133g(3×1010 CFU/g)植物乳杆菌复合菌,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补喂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马驹粪便中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淀粉的含量(P<0.05;P<0.01),分别比对照组低3.50%和11.32%;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马驹粪便中乙酸和丙酸的浓度(P<0.05;P<0.01),分别比对照组高14.65%和64.29%;极显著提高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P<0.01),比对照组高16.17%。由此可见,补喂复合益生菌能够降低马驹粪便中纤维的含量、提高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增加3~6月龄伊犁马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钙、磷水平饲粮对伊犁马妊娠后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明确伊犁马在妊娠后期对钙、磷的适宜需要量提供参考。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体重相近且无亲缘关系、处于妊娠后期的伊犁母马25匹,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匹。饲粮钙和磷饲喂量分别为36.00和26.30 g/d(饲粮Ⅰ组)、39.00和28.30 g/d(饲粮Ⅱ组)、42.00和30.30 g/d(饲粮Ⅲ组)、45.00和32.30 g/d(饲粮Ⅳ组)以及48.00和34.30 g/d(饲粮Ⅴ组)。饲养试验为期3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0 d。试验期间采集各组饲粮、剩料、粪便和尿液样本用于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试验结束后采集空腹血样以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粮钙、磷水平对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总能、氮、钙、磷的保留率及可消化能、可消化氮、可消化磷的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浆中离子钙、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胎盘催乳素、垂体泌乳素、孕酮、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氨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亦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饲粮钙、磷水平对血浆中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也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Ⅰ、饲粮Ⅱ和饲粮Ⅲ组可消化钙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Ⅴ组(P0.05),当饲粮钙、磷水平分别超过42.00和30.30 g/d时,可消化钙的利用率逐渐下降。饲粮Ⅱ和饲粮Ⅴ组母马血浆中磷水平显著高于饲粮Ⅳ组(P0.05)。除饲粮Ⅴ组外,随着饲粮钙、磷水平的增加,血浆中降钙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P0.10)。饲粮Ⅱ和饲粮Ⅳ组血浆中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饲粮Ⅰ组(P0.05),饲粮Ⅲ组则显著低于饲粮Ⅰ和饲粮Ⅴ组(P0.05)。血浆中雌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雌二醇一致。此外,提高饲粮钙、磷水平可增加血浆中生长激素的水平,除饲粮Ⅲ组外,其他各组血浆中生长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饲粮Ⅰ组(P0.05)。由此可见,当饲粮钙水平在36.00~48.00 g/d、磷水平在26.30~34.30 g/d之间时,增加饲粮钙、磷水平不影响妊娠后期伊犁马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但血浆中雌二醇和雌酮水平降低,而生长激素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伊犁马主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草场资源,自然气候适应良种马的生长繁育,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之乡".目前,伊犁州养马业处于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变的过渡时期,马匹由过去的役用转向多用途.因此,伊犁州马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伊犁州有望建成全国现代马产业高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伊犁马赛前HRV(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为评估伊犁马赛前状态及竞技表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伊犁马7匹,测试赛共6场,采集HRV热身前及热身后数值,分析热身前、后各指标差异性及其与竞赛成绩相关性。【结果】伊犁马热身后最低R-R间距、平均R-R间距、最高R-R间距、PNN50极显著低于热身前(P<0.01),Lfnu显著低于热身前(P<0.05);VLF极显著高于热身前(P<0.01),TP显著高于热身前(P<0.05)。热身前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频域指标TP、Hfnu、LF、Lfnu、VLF、LF/HF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非线性指标SD1、SD2与竞赛成绩极显著相关(P<0.01)。热身后时域指标SDNN、RMSSD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频域指标TP、LF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非线性指标SD1与竞赛成绩显著相关(P<0.05)。【结论】马匹1 000 m测试赛热身前、后迷走神经活性占主导地位,是影响伊犁马竞技状态的主要因素。通过HRV变化能有效监控伊犁马热身效果及竞赛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伊犁马COMT基因第1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构建的单倍型,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单倍型组合与心率之间的关联程度,为研究COMT基因对马匹气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奠定前期基础。【方法】以35匹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用酚—氯仿法、DNA测序等技术分析COMT第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基因型,通过haploview 4.2 软件构建单倍型,采集马匹心率,并对其与不同基因型、单倍型组合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伊犁马COMT基因第1外显子中共发现8个突变位点,其中SNP1、SNP2、SNP4、SNP5、SNP7和SNP8为错意突变;除SNP7与其余各突变间均无较强连锁外,SNP1-6、SNP8均存在一定的强连锁关系,SNP1和SNP4完全连锁;构建出9种单倍型,其中H1为优势单倍型;进行不同 SNPs位点及单倍型组合与心率的关联分析发现SNP3和SNP5不同基因型在温和刺激心率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SNP2、SNP5、SNP6、SNP7和SNP8不同基因型在剧烈刺激心率上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单倍型组合H1H2在剧烈刺激心率上显著性大于H1H3。【结论】伊犁马COMT第1外显子上存在多态性,且不同突变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强连锁,不同基因型、单倍型组合个体在心率上存在差异,提示COMT基因可能是对伊犁马气质和生产性能影响的重要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青年伊犁马12 km耐力测试赛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青年伊犁马12 km耐力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伊犁马耐力训练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12 km测试赛赛前、赛后即刻、赛后15 min、赛后90 min检测血浆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EA)、血尿素(UREA)、血尿酸(UA)和乳酸(LAC) 12项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各时间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赛后即刻CK、LDH、LAC、UA、CREA极显著高于赛前水平(P<0.01),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TP、ALB、CHO、TG、UREA差异不显著(P>0.05);经90 min休息后,CK、LDH、UA极显著高于赛前水平(P<0.01),其余指标均基本恢复至赛前状态(P>0.05).[结论]马匹在12 km耐力测试赛后可能会造成大量失水,体内酸性物质堆积,部分心肌、肝脏及骨骼肌细胞受损,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过滤性降低,但除肌肉细胞损伤需较长时间恢复外,其他方面的损伤在休息90 min后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19.
伊犁马1000m速步训练赛各阶段静脉血中血气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TAT血气分析仪检测12匹伊犁马1000 m速步训练赛静息、热身后及赛后即刻、15 min、30 min、60 min时静脉血中的血气指标,并对各血气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前后静脉血中PvCO2、PvO2、HCO3、TCO2、SvO2和Glu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pH、BE和Ca2+在赛后即刻均明显降低,但经15 min休息后都基本回升到静息水平;K+、Hct和Hb在赛后即刻均显著增加(P<0.05),但经15 min休息后都基本回降到静息水平。血液pH与BE、HCO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Hct、Hb与pH和HCO3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BE、HCO3、TCO2、Hct和Hb对酸碱平衡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Na+、K+和Ca2+对机体运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伊犁马速步赛成绩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伊犁马速步赛的体尺性状与比赛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测定速步赛中不同比赛项目伊犁马的体高(X1)、体长(X2)、胸围(X3)和管围(X4),计算体长率(X5)、胸围率(X6)和管围率(X7),并用SPSS 18.0软件分析其与比赛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比赛项目中,体尺性状与比赛用时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P<0.01)。1000 m速步赛中比赛用时随体高、体长、胸围的增大而减少,随管围、胸围率和管围率的减小而减小;3000 m速步赛中比赛用时随体高、体长的增大而减小,随胸围率和管围率的减小而减小;5000 m速步赛中比赛用时随体高、胸围、体长的增大而减小,随管围率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