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9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49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驯化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得伊氏锥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缺陷株,用不同浓度的8-氮鸟嘌呤(8-AG)和8-AG加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对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进行了为期60~101d诱导驯化。结果,以每毫升含8-AG4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再配合紫外线照射,以及以每毫升含8-AG6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均获得了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试验表明,培养虫体经过2~3个死亡期后逐步进入适应期,虫数升高到(1.5~2.5)×106/mL,饲养细胞通常于2~5d变黑、崩解,应适时更换。培养驯化的13株克隆虫株,经6-巯基鸟嘌呤(6-TG)抗性测定,10株存活。克隆株在3倍量氨基喋呤的HAT选择性培养液中死亡。生物学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在无HT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对小鼠致病力有下隆的趋势,虫血症和小鼠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1倍多。抗体凝集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未发生抗原变异现象。超微结构显示,HGPRT缺陷株的动基体、核和核仁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核膜电子密度区也明显增宽。  相似文献   
92.
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l感染兔体后3、6、9和18d所分离的4个抗原变异体ShTatl.1、ShTatl.2、ShTatl.3和ShTatl.5的生长特征、对人血清敏感性和对小白鼠致病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原变异体的生物学特性不完全一致,它提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可能伴有虫体其它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3.
抗水牛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化的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ucoprotein, VSG)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过3次克隆和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3D7、5B9 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杂交瘤细胞培养液上清效价和小鼠腹水效价,其中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1∶6400和1∶12800,腹水效价分别为1∶105和1∶106。单抗的亚型鉴定结果表明,3D7、5B9分泌的抗体都为IgG1亚类κ链。  相似文献   
94.
基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4省的伊氏锥虫及1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雏虫18S rRNA序列设计1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7个锥虫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 188 bp.利用DNAS-tar对试验所获得的这7株锥虫和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2个进化系统发生树.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4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的18S rRNA核苷酸与其他锥虫分离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从水牛分离到的伊氏锥虫广西株和湖北株的分类学地位,对2株伊氏锥虫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用CLUSTALXl.83软件多重比对分析了序列差异,应用MEGA4.0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2株水牛伊氏锥虫的ITS1-5.8S-ITS2 rRNA基因扩增产物分别为1 102 bp和1 095 bp,序列存在多态性,其中广西株的ITS-1序列长为340 bp,ITS-2序列长为582 bp,湖北株的ITS-1序列长为339bp,ITS-2序列长为587 bp.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2株伊氏锥虫分布在同一大枝的不同亚群中.  相似文献   
96.
间作牧草对桉树人工林生长量及凋落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省西北部干旱地区刚果12号桉人工林间作牧草对桉树生长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施肥的情况下,间作牧草桉树胸径增粗49.70%,株高增加17.86%,桉树枯落物增加25.35%,林间蓄积的半分解物量提高了41.69%~52.73%,有利于养分的归还,提高了林地养分供应能力,说明在桉树林间作牧草有利于桉树林的生长以及土壤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97.
事实上,变形血原寄生虫和伊氏锥虫是苏拉病的病原体。然而,苏拉病并不仅限于动物中存在。最近,在印度报道人也感染这种流行病,从而确立了它在人畜共患病上的重要地位。这说明,兽医和临床医师在处理疑似苏拉病畜中负有责任。因此,有必要了解此病在疑似病畜中的流行性,进而在不同地区制定针对此病的有效防控方案。然而,  相似文献   
98.
锥虫病,其病原是寄生于动物体内血液的伊氏锥虫。病原体进入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后,虫体大量繁殖,吸收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释放大量的毒素,使动物体内血球遭到破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致使家畜的正常功能下降并产生一系列综合性病理变化。马属动物以急性、亚急性为多。而反刍  相似文献   
99.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相似文献   
100.
刚果12号桉对4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室内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刚果12号桉叶片自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叶片水抽提物、叶片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桉油、含挥发性水溶性物质的冷凝水和含水溶性非挥发性物质的渣汁3个组分以及桉树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4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桉叶水抽提物与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不但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且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和柱花草幼苗的根生长还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处理分别比对照高出13%、2%、23%。从桉油、冷凝水与渣汁3个组分的化感活性来看,渣汁的最强,桉油次之,冷凝水最低,即单位叶片中水溶性物质的化感活性比挥发性的高。这表明水溶性化感活性物质可能是刚果12号桉的主要化感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