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67篇
  免费   1014篇
  国内免费   1250篇
林业   3621篇
农学   1784篇
基础科学   1572篇
  3162篇
综合类   15193篇
农作物   1020篇
水产渔业   1599篇
畜牧兽医   12347篇
园艺   1690篇
植物保护   1343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1160篇
  2022年   1292篇
  2021年   1258篇
  2020年   1090篇
  2019年   1381篇
  2018年   629篇
  2017年   1089篇
  2016年   1308篇
  2015年   1373篇
  2014年   2153篇
  2013年   2232篇
  2012年   2692篇
  2011年   2725篇
  2010年   2413篇
  2009年   2348篇
  2008年   3010篇
  2007年   2517篇
  2006年   1990篇
  2005年   1982篇
  2004年   1602篇
  2003年   1931篇
  2002年   1128篇
  2001年   962篇
  2000年   535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289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克隆多鳞鱚林岛综合征基因(vhl)并分析其在低氧胁迫下的表达变化,为揭示多鳞鱚应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提供研究资料,也为今后开展多鳞鱚新品种选育提供候选基因.[方法]采用PCR克隆多鳞鱚vhl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EditSeq、SMART、Signal IP 4.1及ClustalX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半定量PCR检测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低氧胁迫对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和心脏中表达的影响.[结果]多鳞鱚vhl基因cDNA序列全长727 bp,包括120 bp的5'端非编码区(5'-TUR)、106 bp的3'端非编码区(3'-TUR)和50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蛋白存在4个结构域,即Pfam:VHL(第12~93位氨基酸)、Pfam:VHL_C(第5~22、31~39和98~153位氨基酸)、ParB结构域(第100~162位氨基酸)和SOCS_box结构域(第104~140位氨基酸).多鳞鱚vhl氨基酸序列与盲曹鱼vhl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81%),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多鳞鱚与攀鲈的亲缘关系最近.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组织、卵巢和精巢的表达量较高,其次是心脏和肝脏,在肌肉和脑组织的表达量较低.经低氧胁迫后,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下同);在心脏中表现为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上调,恢复氧气4 h后vh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虽然呈显著下调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多鳞鱚vhl基因编码蛋白存在Pfam:VHL、Pfam:VHL_C、ParB和SOCS_box等4个结构域,且低氧胁迫前后其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多鳞鱚vhl基因在低氧应答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92.
为了加强对武汉市主汛期降水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的了解,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武汉市1955—2015年汛期小时降水数据。结果表明:武汉主汛期降水量443.5 mm,降水小时149 h,降水日数22.7天,降水强度19.5 mm/d;主汛期降水量05时最多28.9 mm,降水发生概率最大是04时13.1%,最小21时8.3%;主汛期内小时降水强度05时最大3.6 mm/h,16时最小1.9 mm/h;降水量、降水强度呈上升趋势,主汛期第3旬的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城市防汛抗内涝应更多关注小时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3—14日青海省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局地温度方程,定量分析了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和各自的贡献,结论如下:(1)此次过程是青海省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并且自西向东爆发。过程前期形成典型的寒潮中期倒大“Ω”流型。上游有强冷平流输送,500 hPa冷中心-44℃,700 hPa冷中心-28℃。青海上空西北风风速26 m/s,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横向非地转正次级环流也利于地面降温。(2)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1060 hPa,影响青海的冷高压达1050 hPa。过程中青海西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负变温最大为-18℃,最低气温平均下降10~13℃,格尔木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东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时负变温最大-11℃,最低气温平均下降6~8℃,河南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地面风速在13日、14日白天都增大,并以偏西风为主。(3)此次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由温度平流项和对流变化项决定,且这2项对青海西部的降温贡献大于青海东部。冷气团的个别变化项对降温也有一定贡献,对东部和西部的贡献基本相等。非绝热项对西部起增温作用,对东部的温度变化没有作用。(4)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寒潮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对降温起主导作用,过程前期应关注温度平流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束时应关注对流变化。个别变化项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冷空气强度和冷气团变性程度。非绝热项的影响决定于大气中发生相态变化的水汽含量,对温度变化有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994.
利用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高温、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高发期均为7月,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1.9、19.6、26.8 d;干旱、大风、雾在全年时段都有发生,干旱的高发期为秋冬季,春季为大风多发期,4月最多,雾多发生在秋冬季,11月为高发期,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7.7、5.5、17.5 d。从气象灾害发生的年平均日数来看,依次为干旱>雷暴>高温>雾>大风>暴雨。近65年来,临汾市暴雨、干旱、雷暴、大风这4种气象灾害有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风减少趋势明显,而高温、雾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5.
996.
冠层温度是表征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及能量平衡状况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探讨热带森林冠层温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并且初步分析环境因素与冠层温度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定了海南岛西部橡胶人工林2017年全年的冠层温度数据以及同步得到的冠层微气象资料,对干季和湿季下海南岛西部橡胶人工林冠层温度(Tc)与大气温度(Ta)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微气象因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橡胶人工林冠层温度全年各月日变化都为单峰曲线,相比Ta,Tc具有明显的位相前移、变化加剧的特点。白天林冠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林冠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的热源;夜晚林冠边界层为逆温层结,呈稳定状态,林冠为SPAC的冷源。湿季冠层温度高于干季。若仅考虑Ta,Tc与Ta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Tc= 1.033Ta-0.656;若同时考虑大气温度(Ta)、净辐射(Rn)、相对湿度(RH)与风速(V)等微气象因子,其复相关系数表明全年均呈极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表明干季冠层温度变化主要受Ta、Rn和RH的影响,其次受V的影响;湿季主要受Ta与RH的共同作用,Rn与V对其的影响相比可忽略不计。此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橡胶人工林冠层温度的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众多微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冠层温度变化及其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测范围内棉株的信息至数据库,结合模型模拟分析,实现远程操控辅助管理、预测判别、智能处理和可视化模拟等功能,从而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为棉农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轨道,家家户户紧闭大门,街头巷尾寂静无声。病毒阴霾笼罩下,国人万众一心,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各司其职,行走在抗击疫情的前线。眼下春耕伊始,为保供应、促生产、稳民心,深入推进禾云镇罗东村扶贫工作,4月1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育军一行3人来到清新区禾云镇罗东村,循序开展一场以“水果甜玉米绿色有机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的培训会议。此次培训会的对象主要是罗东村的党员干部、参与项目种植的贫困户及村民,力图以技术促生产,开启全村造血功能产业,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999.
李才才 《花卉》2020,(8):214-215
根据交城县的自然地理和林地资源等实际情况,将全县林业发展的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东南平川生态园林区;中部水土保持、干果经济林生态恢复区;西北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区3个区,并分别介绍了各功能区所辖区域及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明天敌昆虫大红犀猎蝽Sycanus falleni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以及不同自身密度对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049头、1.198和0.247 d;大红犀猎蝽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7.619头、0.717和0.021 d;大红犀猎蝽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3.478头、0.650和0.023 d;大红犀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搜寻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大红犀猎蝽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模型,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大红犀猎蝽3龄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大红犀猎蝽成虫的捕食作用大于3龄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