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36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乙酰氨基酚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乙酰氨基酚(AP)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治疗剂量时对肝脏无影响,过量则导致肝损伤[1-3].目前,许多学者以活体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及肝组织匀浆中肝功能的变化,来揭示肝损伤的机制.但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使肝损伤机制的研究受到局限.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肝细胞保留着活体内的大部分功能,而且不存在个体差异,在肝损伤机制和筛选保肝药物的研究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2.
根据牛肝细胞中持家基因表达的恒定性,选用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检测外源性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IGF-Ⅰ)对体外培养牛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选用体外培养的犊牛单层肝细胞为实验模型,当细胞贴壁后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RHIGF-Ⅰ,其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60、100、150μg/L,待添加8h后,提取总RNA,反转录,用相同的模板扩增PEPCK基因及β内参,再比较各梯度目的基因与内参的灰度。结果表明,随着添加RHIGF-Ⅰ质量浓度的升高,PEPCK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且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究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重组蛋白能否经上皮屏障被转运至特定的乳腺局部免疫触发位点,本研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重组蛋白FnBPB-ClfA和Fc融合蛋白Fc-FnBPB-ClfA的跨细胞转运机制、新生儿Fc受体(FcRn)是否参与此进程进行了验证。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pbMECs)接种于Transwell嵌套内的多孔膜上,培养至极性状态且细胞屏障完整,用于胞吞转运试验。将pbMECs对重组蛋白的胞吞转运试验设置为温度处理组(37℃和4℃)、蛋白A处理组、胞转途径抑制剂处理组。结果表明,2种重组蛋白均可被转运跨过pbMECs屏障,该转运作用呈温度依赖性,可能与囊泡介导的转运路径及FcRn受体有关,排除了细胞旁路扩散的可能。蛋白A对FnBPB-ClfA的跨细胞转运及亚细胞定位无明显影响,但明显减少了Fc-FnBPB-ClfA的跨细胞转运及其在细胞膜蛋白、骨架蛋白中的数量,说明Fc-FnBPB-ClfA的Fc与FcRn的结合在胞吞转运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LY294002、非律平以剂量-效应关系分别降低了FnBPB-ClfA、Fc-FnBPB-ClfA的跨细胞转运。结果表明,Fc融合蛋白Fc-FnBPB-ClfA能经胞吞转运作用跨过pbMECs屏障至局部免疫触发位点,且FcRn参与并促进了Fc融合蛋白的胞吞转运作用。  相似文献   
64.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内毒素对肝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分别在注射后3h、4h、8h、12h每组各迫杀6只,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的凋亡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内毒素对肝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Ⅱ组凋亡肝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Ⅰ组(P〈0.01);Ⅱ组呈上升趋势;Ⅰ组Bcl-2的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Ⅱ组(P〈0.01),且Ⅱ组一直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在体内内毒素可诱导肝细胞凋亡和抑制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胆固醇在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 NEFA)介导的犊牛肝细胞脂质沉积中的作用,揭示胆固醇对能量负平衡奶牛肝脂代谢的调控机制,采取体外分离培养犊牛肝细胞,添加NEFA的同时添加不同浓度(20、50和100 mmol/L)的胆固醇,模拟能量负平衡状态下的高NEFA环境,构建脂肪沉积模型。依据细胞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确定添加胆固醇的最佳浓度及时间,6 h后以最佳浓度胆固醇继续培养至12 h,确定胆固醇最佳处理时间;收集NEFA组(N组)以及最佳浓度和时间培养的胆固醇+NEFA(N+CHOL组)处理组犊牛肝细胞,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绝对定量(iTRA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组间的差异蛋白。结果显示:通过对不同方法处理的各组细胞的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胆固醇处理的最佳浓度为50 mmol/L,最佳时间为6 h;组间差异蛋白共66个,其中有41个蛋白表达上调(比率≥1.2,P0.05),25个蛋白表达下调(比率≤0.83,P0.05),这些差异蛋白与黄体酮反应、雌二醇反应、生长激素反应和糖酵解过程有关,相关分子功能有胆固醇结合、钙依赖性蛋白结合、钙依赖性磷脂结合、和D-葡萄糖跨膜转运,其富集的主要代谢通路有Rap1信号通路、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66.
取单层培养72 h生长良好的犊牛肝细胞,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分别添加0、50、100、200、500、1000 pg/ml的羊体外合成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2孔),再培养12 h后分别提取RNA和制备细胞上清液。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源NPY 对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PC)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用比色法检测其对肝细胞PC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PY显著促进了肝细胞PC mRNA表达,增强了PC活性。  相似文献   
67.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63-1768
通过组织贴块法取部分奶牛乳腺组织进行培养,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营养因子以及控制消化时间将成纤维细胞去除,纯化出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特性。观察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培养的牛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呈阳性。形态学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试验所分离的上皮细胞呈鹅卵石样单层聚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状态良好,传至15代以上细胞依然增殖旺盛,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奶牛乳腺机能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著,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 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 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9.
本试验应用不同消化分离途径获取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调节培养液中雌激素(E2)和孕酮(P4)的浓度,采用MTT法测定E2和P4浓度水平对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孕酮受体(PR)表达与激素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2浓度变化(15、30、100 pg/mL)对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和PR的表达均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P>0.05);P4(15、30 ng/mL)对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P4(3、15、30 ng/mL)对犬子宫内膜基质细胞PR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其影响程度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0.
为了筛选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诱导剂及浓度,并初步分析脂肪乳剂(lipid emulsions,LE)引起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机理,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正常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草鱼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以含10%胎牛血清的基础培养液为对照组,处理组为含20%脂肪乳剂0.5~2 m L/L和含20%、50%胎牛血清的诱导培养液,孵育草鱼肝细胞48 h后,定量分析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含量,观察脂滴积聚情况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q RT-PCR技术检测脂代谢关键基因(PPAR?、PPAR?、SREBP-1c、LPL、Lep和UCP2)的转录水平变化,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PPAR?、SREBP-1c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含1~2 m L/L LE的诱导液组和含20%、50%FBS的诱导液组与对照组相比TG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且20%FBS和各浓度LE诱导组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含1~2 m L/L LE的诱导液和含20%FBS的诱导液均可建立草鱼营养性脂肪肝细胞模型。在肝细胞脂变模型中,PPARγ和LPL等脂代谢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Lep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PARγ和SREBP-1c的蛋白水平升高。结论认为:采用1~2 m L/L LE和20%的FBS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草鱼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含1 m L/L LE的诱导液诱导效果最佳;肝细胞内脂质的蓄积可能与脂肪代谢关键基因PPARγ、SREBP-1c、LPL及Le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