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0篇
水产渔业   184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MicroRNAs(miRNAs)通过抑制编码基因的转录调控关键的生物学进程。研究发现,let-7是时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在促进幼体向成体转变的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Solexa测序技术从牙鲆中成功鉴定出let-7家族的10个成员((let-7a,let-7b,let-7c,let-7d,let-7e,let-7f,let-7g,let-7h,let-7i,let-7j)。相对于let-7家族其他成员,let-7d的拷贝数最多,推测其在牙鲆发育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let-7d在牙鲆变态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发现,在对照组和甲状腺激素处理组,let-7d的表达模式类似:前5个时期(孵化后17 d,17dph;变态Ⅰ期,20 dph;变态Ⅱ期,23 dph;变态Ⅲ期,29 dph;变态Ⅳ期,36dph)表达量逐渐上升;变态晚期(36 dph)达到高峰;变态结束(41 dph)表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下调let-7d的表达,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对牙鲆不同组织中let-7d的表达情况分析表明,let-7d主要存在于牙鲆的头部(脑,鳃,心脏)。靶基因预测发现,在目前已公布的482条牙鲆mRNA序列中,其中有30条mRNA的3’非翻译区(3’-UTRs)存在let-7d结合位点。这些预测的靶基因涉及到发育过程的许多方面:蛋白折叠,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病毒免疫反应和信号通路等。这些结果说明,let-7d在调控牙鲆从仔鱼向稚鱼转变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探讨空运中机场X射线照射检查对河蟹大眼幼体的影响。射线强度越大、运输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大眼幼体蜕皮变态为第Ⅰ期幼蟹的变态率受照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3.
84.
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 (VB7)和B12 (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水是对虾幼体生存的环境,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幼体生理机能和变态发育.水环境影响幼体发育的因素很复杂,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等多方因素,只要其中有一项或两项达不到要求,都可能造成育苗的困难甚至失败.  相似文献   
87.
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匍匐幼体培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莹 《齐鲁渔业》2009,26(2):11-13
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对方斑东风螺从浮游幼体向匍匐幼体变态期间营养需求的研究还较少。资料表明:方斑东风螺在浮游幼体阶段为植食性,即以单胞藻为食,当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进入底栖期后即转为动物肉食性,其变态前后存在着明显的食性转变。目前人工育苗生产中,均投喂鱼(蟹)浆或碎鱼(蟹)肉以满足其变态幼体的摄食需要。但投喂鱼(蟹)浆小颗粒肉糜悬浮于养殖水体中,不能被已变态的底栖生活的匍匐幼体摄食,容易污染水质;  相似文献   
88.
棘胸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百蛙之王”。“本草纲目”记载;“石磷集诸阴于一体,食百虫而解毒”。具有清凉解毒、平肝降火等功效。2004年采用人工饲养的亲蛙进行人工繁殖、育苗获得成功,培育出变态幼蛙1万多只。现将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9.
李石磊  常亚青 《海鲜世界》2007,(6):37-38,36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不固着的牡蛎.目前单体牡蛎苗种培育主要有三种方法:1.使幼虫先固着后脱离固着基成为单体牡蛎;2.颗粒固着基产生单体牡蛎;3.化学药物诱导眼点幼虫变态不附着产生单体牡蛎苗.  相似文献   
90.
限食对合浦珠母贝幼虫生长、成活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4月27日至2009年5月25日,在不同投饵条件下研究了限食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幼虫生长、成活和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初期对照组幼虫的壳长、壳高日增长率逐渐升高,自第20天开始迅速下降;试验一组(隔天投喂)和二组(隔2d投喂)幼虫的壳长、壳高日增长率缓慢升高,且与对照组同期幼虫的日增长率差异显著,这表明饵料是否充足直接影响马氏珠母贝幼虫的生长。试验期间,对照组幼虫的成活率逐渐降低,畸形率无显著性变化,而试验一组和二组幼虫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二组幼虫的畸形率高于同期对照组和试验一组幼虫的畸形率,表明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幼虫的发育受到影响。对照组幼虫在第20天时开始变态,随后变态率逐渐升高,试验一组幼虫在第30天时开始变态,而试验二组幼虫在试验期间一直没有变态,表明该组幼虫的营养状况不足以支持其变态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