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林业   216篇
农学   103篇
基础科学   332篇
  218篇
综合类   1329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1157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改善耕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2001—2012年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值及变动趋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波动趋势为:2001—2007年耕地资源由较安全区下降至安全临界区,在2004年出现一次波动;2007—2010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值呈上升趋势,且达到最高值,耕地生态状况由安全临界区跨越到较安全区;2010—2011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下降至安全临界区,幅度较大,2012年虽有升高,但仍然处于安全临界区。提高人均能值产出、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和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改善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2.
为综合评价新型生态清洁技术应用下的规模沼气工程的综合生态效益,该文以北京市顺义区D沼气工程(同时应用沼液循环回用技术和太阳能-地源热泵增温保温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能量系统图和能值评价体系,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综合性能值分析,分析了沼液循环回用和太阳能-地源热泵增温保温清洁技术的应用对规模化沼气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能-地源热泵增温保温技术在规模化沼气工程中的使用,不可再生购买资源投入减少8.80%,系统可持续性提升18.75%,有效替代了化石能源的使用,生态经济效益明显。同时,沼液循环回用技术的应用,可使地下水投入减少65%,在沼气工程周边土地无法充分消纳该沼气工程产生沼液的条件下,可节省1.77E+05美元/a的农田消纳后的剩余沼液排污处理费,环境负荷率减小68.52%,能值可持续指标由0.03增为0.38,系统自我维持能力提升。因此,沼液循环回用和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对该沼气工程系统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有很大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从能值的角度出发,以宁夏移民区代表区域红寺堡移民开发区2007年统计数据与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种植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进行首次分析.建立了由环境承载率、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同类地区和一些发达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种植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为主,尤其以化肥为主,能值投入率、净能值产出率相对较低,环境承载率较高,对环境的压力很大;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很低,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基于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种植业系统能值分析的特点,提出了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需要以一个共同基准对农业土地利用强度进行量化。该研究以北京远郊区县为例,将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用转换因子(能值转换率)转换到太阳能值,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方法来识别研究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特征和分类。提取了4个农业投入强度分量和6个产出强度分量,并分别综合成投入强度指数和产出强度指数。通过K-means聚类将农业强度分成6类,其中低投入中产出、低投入低产出类型分别占研究区的34%和27%。研究结果表明,PCA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总体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指标,并且能值方法可以将分析数据统一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有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05.
城市新陈代谢注重分析城市物质、能量和货币的流动过程,这为探讨不同职能城市的城市代谢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探讨不同资源型城市的新陈代谢特点和变化规律,分别以山西省省会资源型城市太原市和传统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例,基于太原市和晋城市2007—2014年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8项反映城市新陈代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结构、能值使用强度、能值环境压力和新陈代谢产出效率4个方面,对太原市和晋城市2007—2014年城市新陈代谢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总体上,太原市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结构优于晋城市,晋城市的能值使用强度高于太原市,晋城市的能值环境压力大于太原市,太原市的新陈代谢产出效率高于晋城市。通过对比分析后对提高太原市和晋城市的城市新陈代谢过程提出了建议,为创造性地解决山西省新陈代谢资源与生态风险问题奠定基础,进而为城市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南繁:现状与问题——南繁单位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了解南繁单位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是实施各种扶持和促进南繁事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为推进国家南繁育制种业核心区建设,不断发挥好南繁基地的集聚效应,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和种子产业发展,中国农学会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南繁单位需求调研。本研究以107家南繁单位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南繁单位的基本情况、条件建设以及问题与诉求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国家南繁发展战略、加快南繁基本条件建设、强化南繁种业科技园区功能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深圳市大沙河4号橡胶坝消力池水工模型试验,获得了水流流态、河道断面流速分布等试验成果,分析了消力池左岸预制块护坡产生滑坡破坏的机理,对消力池内辅助消能工形式及布置作了比较分析,河道主流偏左、冲刷左岸现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8.
馈能型悬架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方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回收汽车车轴与簧载质量间的振动能量,提出一种既可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又可以回收振动能量的悬架,称之为馈能型悬架。研究了几种馈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馈能型悬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静液式馈能型悬架以显著差异的优势成为最可行的馈能型悬架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提高塑料连栋温室蔬菜栽培环境的栽培水平和管理技术,在研究黄瓜栽培生长生理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塑料连栋温室的结构及其环境特性,综合考虑到温室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利用质能平衡原理,研究了塑料连栋温室黄瓜栽培环境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对温室中影响黄瓜生长发育的众能量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温室吸收太阳光辐射能量、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热量、覆盖层热传导、温室内地面水分的蒸发和植物蒸腾等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显热是影响黄瓜生长发育最主要的能量收支项。  相似文献   
110.
西北现代生态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然而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貌及社会经济状况导致了灌区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西北灌溉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功能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的内涵与特征,并基于农业生产“功能水分”来源,将西北灌区划分成了灌溉依赖型灌区、灌溉主导型灌区、灌溉补充型灌区和灌溉提质型灌区4类。以灌区农业生产系统、物能输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建设对象,提出了灌区生态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灌区农田物能调控和灌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三大核心理论,构建了灌区系统控污与景观价值提升技术、灌排系统管控技术、作物生境要素综合调控技术三大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为我国西北灌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