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50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1673篇
林业   1216篇
农学   4671篇
基础科学   224篇
  653篇
综合类   14601篇
农作物   4437篇
水产渔业   926篇
畜牧兽医   5762篇
园艺   2910篇
植物保护   378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518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381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580篇
  2014年   1206篇
  2013年   1235篇
  2012年   1791篇
  2011年   1860篇
  2010年   1770篇
  2009年   1944篇
  2008年   2103篇
  2007年   1820篇
  2006年   1990篇
  2005年   1951篇
  2004年   1296篇
  2003年   1193篇
  2002年   880篇
  2001年   1027篇
  2000年   989篇
  1999年   861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728篇
  1996年   792篇
  1995年   844篇
  1994年   883篇
  1993年   872篇
  1992年   751篇
  1991年   660篇
  1990年   509篇
  1989年   602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家禽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和满足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编辑技术自首次出现以来就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到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畜禽育种中,是推动畜禽种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生物育种技术之一。该文就基因编辑技术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家禽中应用与发展作出综述,深入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禽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为后续相关研究与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优化集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华南稻区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取得的有关田间试验和示范的部分进展。通过田间抗性品种评价试验,评价出可供可持续控制技术组装应用的新品种,如齐粒丝苗、丰丝占、粤秀占等;开展高效低毒药剂筛选和防治技术研究,研制的58%稻虫杀净列入台山珍香绿色稻米(农业部认证)专用杀虫剂,可替代高毒药剂甲胺磷;开展了褐稻虱对吡虫啉和扑虱灵抗药性的初步检测;研究了不同抛秧栽培密度和不同施肥模式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以形成适应当前优质+低氮肥+湿润灌溉+放宽防治指标生产性配套技术措施控制病虫害的相关技术,为华南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在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抗病虫优质丰产品种、控害丰产栽培和合理用药为关键措施的可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93.
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华航丝苗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航丝苗是利用航天育种特优质新种质H-61与胜巴丝苗系列中间材料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优质高抗籼稻新品种,其米质达到国标优质一级,高抗稻瘟病,米粒晶莹剔透,饭香浓郁,食味极佳。该品种2006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广东省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994.
陇东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生产影响要素及育种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自然因素分析指出,在陇东黄土高原旱地干旱少雨,低温寡照,病虫危害是该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小麦育种实践,提出小麦产量结构模式,旱地品种特征特性和抗旱、抗寒、抗病、优质育种目标。提出了旱作种质引进创新,选择当地品种作亲本,采用聚和杂交,利用逆境定向选择,多生态水、旱交替选育,实行穿梭育种,多元化抗锈育种,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995.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s)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dae)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最早在美国发生并报道,此后在国外其他地域也曾有过发生报道。在我国,小麦黄矮病最早于 1960 年在陕西、甘肃发生并报道,近年来,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生,该病害被称为麦类作物上的“癌症”,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较大,为害严重时,造成麦类作物产量大幅降低。BYDV 株系的划分依据为其传毒介体蚜虫的传播专化性,即一个病毒株系只能由一种或两种蚜虫进行传播,根据 ICTV 国际病毒委员会分类系统报道,目前国际上确定的该病毒株系有 BYDV-MAV、BYDV-PAV、BYDV-RMV、BYDV-SGV 等,我国鉴定有 BYDV-PAV、BYDV-GPV、BYDV-GAV、BYDV-RMV 4 个株系,GAV 为我国流行株系。主要从 BYDV 的为害症状、株系分化、传播介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病害防治方面进行相关综述,着重介绍 BYDV-GAV 株系的抗性鉴定、抗性基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6.
辣椒是我国华南地区南菜北运最重要的种类。30 多年来,华南地区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育种公司共同努力,选育了许多具有华南特色的优异品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概述了华南地区辣椒新品种选育及主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1)辣椒新品种选育方面,华南地区已选育出青皮椒、黄皮椒、指天椒、线椒等各类型品种,其中粤椒一号、辣优 4 号、茂椒 4 号、东方神剑、汇丰二号等在当时辣椒种子市场占有较大份额。(2)辣椒抗青枯病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菌肽 B、D 基因导入辣椒,获得抗菌肽 B、D 基因转化辣椒抗青枯病工程株系,并获农业农村部批准进行田间试验。(3)辣椒耐高温、湿涝机理研究方面,通过高温高湿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转录本衍生片段、DNA 甲基化、表达谱和 miRNA 等多组学数据,揭示了辣椒耐高温高湿机制,阐明了辣椒杂交种基因均呈非加性的表达模式。(4)辣椒疫病特异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方面,利用辣椒抗疫病材料 CM334 和感病材料 10399 为亲本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并对辣椒根腐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表明在广东辣椒疫霉菌优势生理小种 Race 3 侵染下,辣椒根腐疫病抗性性状为显性单基因控制,并将抗性基因 PhR10 定位在约 2.6 Mb 范围内。(5)辣椒雄性不育研究方面,利用回交或逆向回交系统选育技术,选育出辣椒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辣椒三系配套并应用,同时对辣椒雄性不育机理进行了研究。针对华南地区气候特点及消费习惯,提出对未来华南地区辣椒育种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以姜荷花杂交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浸种处理试验,打破姜荷花种子休眠,缩短姜荷花育种周期。【方法】利用激素、热水组合处理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浓度和浸种时间,以清水为对照,在 28 ℃条件下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催芽 60 d,统计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与对照相比,外源激素和热水处理均能有效打破姜荷花种子休眠,使其提前 1 个月开始发芽。外源激素浸种试验中,400 mg/L GA3 浸种处理效果最好,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 29.3%、50.7%;80 ℃热水浸种 5 min 效果最好,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 10.3%、17%,但部分种子出现烫死现象;在组合浸种处理试验中,60 ℃热水浸种 10 min + 400 mg/L GA3 浸种 24 h 为最佳的处理组合,发芽势为 40.7%,播种 60 d 发芽率达到 64.3%。【结论】激素和热水组合处理对姜荷花种子解除休眠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浸种后种子发芽提前,出苗更加整齐,适合育种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99.
《天津农业科学》2020,(1):19-22
水稻作为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是约50%世界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保证我国水稻高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环境胁迫尤其是高温胁迫对水稻的各个时期都会造成极大损害,从而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可能性,多个研究组报道了水稻响应高温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水稻响应高温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从基因克隆、重要SNP鉴定及功能分析等方面阐述水稻耐高温分子机制,为利用分子育种方法鉴定及选育耐高温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谈“转”色变,认为凡是转基因的农产品都是不好的,觉得是育种家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产物。因此,便存在一个现象,即人们把很多非转基因的食品当成转基因食品,见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品种,就觉得是转基因;某种蔬菜、水果味道没有以前好了,也是转基因;某种疾病多了,也认为是吃了转基因的食品患上的。其实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并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