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8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缓解家蚕杀虫双中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2.
杀虫双”属氧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养鱼的稻田中使用时,它对鱼类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3.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我县蚕桑生产得到稳步发展,蚕茧产量逐年增加。1991年总产茧达570t,但是,近年来由于杀虫双、菊酯类农药的大量推广应用,蚕儿中毒情况日趋严重。一、近年我县蚕儿杀虫双中毒情况 1.使用量越来越多,养蚕损失越来越重全县35万亩连作晚稻,8万亩柑桔、3万多亩糖蔗和蔬菜、3.5万亩棉花,使用杀  相似文献   
24.
2010-2011年在广州番禺进行5.5%二嗪磷·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蛴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5%二嗪磷·杀虫双颗粒剂对甘蔗蛴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每667 m2制利用量1 272 g(有效成分1 049.4 g)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可达到80%,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杀虫双颗粒剂和10%二嗪磷颗粒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甘蔗蛴螬的危害,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湖北植保》2004,(6):37-37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人介绍,从2002年开始,农业部已不再批准高毒农药在果菜、茶叶上进行试验,限制高毒农药使用于食用甘蔗、玉米、中草药等,并在拟定方案逐步淘汰目前仍占中国农药总量1/4的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杀虫双5种高毒农药。  相似文献   
26.
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和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对蔗头象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蔸、培土,每公顷施75、90kg,对蔗头象虫的防效均达70%以上,可作为蔗头象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公顷施75~90kg(有效成分2.7~3.24kg)为宜.  相似文献   
27.
<正>本刊讯6月1日、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次联合发布通知,再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涉及多种农药产品。其中三氯杀螨醇和杀螨醇出口退税率从5%提高到9%;克百威出口退税率从9%提高到13%;杀虫双、植物生长调节剂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吡虫啉、杀虫双和敌百虫3种农药树干注射法防治荔枝蝽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树干注射法进行施药,研究吡虫啉、杀虫双、敌百虫3种药剂防治荔枝蝽象在荔枝树叶中的残留分布。[结果]吡虫啉和敌百虫能快速分布到树干中,杀虫双则缓慢在树干中分布;农药持续时间长,敌百虫残留时间最长,9 d后残留量仍高达0.312 mg/kg,吡虫啉次之,9 d只有0.015 mg/kg,杀虫双最差。[结论]该法防治药效长,污染小,几乎不杀伤天敌,不受天气影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一、施药方法1、施药时保持深水层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2、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  相似文献   
30.
马蹄为荔浦县传统名特优产品,自从2003年推广马蹄组培苗品种以来,马蹄面积由原来的3333.33hm2扩大到2008年的5000 hm2,组培苗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种植品种主要是广西农科院生物研究所组培而成的桂蹄一号,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种苗不带病毒、抗逆性好、大果率高、产量高、品质优.通过测产验收,平均667 m2产量可达3233.5kg,大果率64.8%,比常规品种增产38.6%,大果率提高32个百分点,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