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8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2篇
  48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针对辽宁省花生产地速效钾含量偏低,钾肥施用量不足的现状,探究不同钾水平对花生根系、根瘤特性、主要养分吸收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最佳的钾肥施用量,为当地的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以农花9号为试材,设0(CK)、112.5 kg·hm-2(T1)、225 kg·hm-2(T2)和337.5 kg·hm-2(T3)4个钾肥处理,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根瘤特性、植株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对花生根系干重影响不大,各处理的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与未施钾肥的CK相比,T2处理的施钾量可显著增加花生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根瘤对钾素较敏感,在施钾量为112.5 kg·hm-2时,根瘤数量及干重在各时期均达到最大,钾素的施入促进了根瘤在花生结荚期的衰老;增施钾肥提高了植株氮、磷、钾素的最大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和最大积累量,延长了氮和钾的活跃积累期;施钾225 kg·hm-2时单株荚果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钾量为225 kg·hm-2(T2)时,最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增产效果最好;在施钾量为112.5 kg·hm-2(T1)时,最有利于根瘤的生长,增产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82.
本试验为寻求垄沟集雨种植适宜覆盖材料,探究生物炭土壤结皮增产机理,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垄覆盖材料和不同沟垄比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根系特征值(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瘤特征值(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草根系和根瘤集中分布于表层(0~20 cm)土壤,红豆草根系特征值和根瘤特征值随垄宽度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沟边的根系和根瘤特征值明显大于沟中。与对照相比,土垄、玉米秸秆炭垄和牛粪炭垄的红豆草总根干重分别增加18%,113%和56%,总根瘤数分别增加180%,860%和313%,总根瘤重分别增加86%,489%和198%;但红豆草总根长分别减少37%,33%和27%,总根表面积分别减少53%,27%和44%,总根体积分别减少54%,14%和34%。适宜土壤湿度促进红豆草根干重、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提高;适宜土壤水分胁迫有利于红豆草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83.
大豆可与根瘤菌互作进行共生固氮,有效缓解其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一种血红素单加氧酶,参与植物信号分子、植物激素和黄酮类等多种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为探究其在大豆结瘤固氮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该家族GmCYP78A71基因的结构,并对其表达模式及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深入解析。qRT-PCR和转启动子大豆毛根的根瘤GUS染色表明,GmCYP78A71在根瘤中特异表达,且随着根瘤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增高,在成熟根瘤中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超表达复合植株的根瘤个数、鲜重、固氮酶活性等显著提高,而RNAi毛状根的根瘤个数、鲜重、固氮酶活性等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GmCYP78A71对根瘤的生长发育和固氮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85.
病害是牧草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可降低牧草产量、影响牧草品质,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从而引致草地早衰和退化,甚至导致家畜中毒,降低家畜生产性能。为此,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霜霉病、锈病、白粉病、褐斑病、根腐病等病害对豆科(Leguminosae)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等光合作用、营养成分及其根瘤影响的研究结果。总体上,病原菌侵染会破坏叶片和根瘤的正常结构,降低牧草的光合和固氮能力,植株代谢功能失调和病原菌毒力物质的合成、释放也会改变植株营养成分,同时分析了病害对豆科牧草生理生长、营养成分、根瘤形成和固氮作用的影响机理,以期为今后豆科牧草病害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葡萄种质抗葡萄根瘤蚜田间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对我国常见的13份葡萄种质材料的葡萄根瘤蚜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个葡萄砧木品种SO4、5BB对葡萄根瘤蚜表现为抗;5个中国野生种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蘡萸、华东葡萄,4个鲜食品种巨峰、京亚、红地球、克瑞森无核和2个砧木品种华佳8号、贝达对葡萄根瘤蚜表现敏感。说明葡萄根瘤蚜的再度发生对我国野生葡萄种质的生存和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87.
稗草影响大豆根瘤固氮的机制研究之一——水分干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自控人工气候室内系统研究了稗草对大豆根瘤固氮的水分干扰机制。稗草在每盆3株的密度下使播后53-63淹水期间及淹水期后1天的大豆单株根瘤固氮速率平均分别比无草对照提高了16.6%和30.0%,在每盆10株的密度下分别使其比无草对照提高了34.2%和67.5%。在不淹水的情况下播后30-70天,稗草在每盆3株和10株的密度下使其所在处理的平均日蒸发蒸腾量分别比无草对照增加了23.8%和50%,削弱了水分对大豆植株的供应水平;而土壤水分供应水平从其田间持水量的80%降低到35%时,大豆根瘤的氧气传导速率从0.38cm/s下降到0.20cm/s,净光合速率从18.81mg/dm#+2/h降低到4.04mg/dm#+2/h,每盆10株稗草对大豆单株结瘤量及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抑制率则分别从8.2%和17.8%升高到18.3%和19.6%,其对大豆单株根瘤固氮速率的抑制率也随之从21.5%上升到33.1%。证明通过干扰土壤水分供应水平,首先影响大豆植株的同化物产量及根瘤内的氧气供应,进而影响大豆植株的根瘤形成和根瘤固 氮酶的固氮活性,是稗草影响大豆根瘤固氮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8.
肖国樱 《作物研究》1998,12(1):44-48
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豌豆、玉米单作及豌豆/玉米体系中接种根瘤菌(不接种、接种XC3.1、接种ACCC16101)及施氮量(不施氮、施氮0.3 gN/kg土)对豌豆、玉米生长及其氮素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XC3.1显著提高了豌豆的有效根瘤数量和重量,单作平均分别提高79.5%和131.6%,间作平均分别提高174.1%和205.4%;XC3.1对复合体系中玉米及两种种植模式下豌豆氮素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优于ACCC16101;接种XC3.1对两种种植模式下豌豆的生长以及不施氮条件下复合体系中玉米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豌豆、玉米的生物量平均提高22.0%和123.1%;复合体系中豌豆的有效结瘤状况均优于相应的单作;接种与否,间作豌豆的生物量均小于相应供氮水平下的单作,平均降低13.7%;接种XC3.1不但强化了复合体系中玉米的竞争力,而且豌豆对玉米的竞争抵抗力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0.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包括对照(CK)、低磷处理(25.58 P2O5kg·hm~(-2),N1P1K)、中磷处理(51.75 P_2O_5kg·hm~(-2),N1P2K)和高磷处理(77.65 P_2O_5kg·hm~(-2),N1P3K)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大豆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N1P3KN1P2KN1P1KCK(鼓粒期株高除外),说明当前黑土磷素水平下,磷肥的施用能够显著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与CK,N1P1K和N1P2K相比,N1P3K苗期的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分别增加了56.7%~152.8%和87.4%~463.1%;与CK相比,N1P3K和N1P2K处理固氮酶活性分别增加了74.0%和94.0%;大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表现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虽然百粒重和产量表现出了相似的趋势,但是N1P3K和N1P2K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过多磷肥的施用在东北黑土区对大豆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东北黑土区在考虑生产成本、大豆产量等因素的情况下,建议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为N1P2K,即磷肥的施用量为51.25 P2O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