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2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林业   2822篇
农学   147篇
基础科学   234篇
  2477篇
综合类   2597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1309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511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383篇
  2015年   403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550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44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四川省植被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植被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利用MODIS NDVI数据按不同植被类型对GIMMS NDVI数据进行模拟拓展,并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和偏相关等方法进行变化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近30a四川省植被NDVI以基本无变化和减小为主,减小的区域主要位于盆周山地、川东北的中海拔山地和川西北高原湿地,增长变化的区域较小,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和川西高原西部;(2)植被受气温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灌丛和高山植被覆盖为主的甘孜西南部、西北部以及四川盆地的西南部,以针叶林和水稻种植为主的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中部以及川东北的广元则对降水更敏感。[结论]过去32a间四川省年最大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植被NDVI的变化与降水和气温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气温和降水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7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天然植被动态及生态用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不同地类导致该地区天然植被生境差异,进而形成了有不同顶级植物组成的天然植物群落。本文在不同时期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基础上,分析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天然植被生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固定半固定沙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流动沙地扩大,同时盐碱地大大萎缩。在此基础上,用间接推求方法估算了该地区天然植被的生态用水量,其中柠条群落的生态用水量占整个研究区域生态用水总量的50.01%,油蒿+白刺+沙冬青群落占41.03%,梭梭群落占7.38%,盐碱地柽柳群落占1.58%。  相似文献   
973.
花江峡谷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膑  钱晓刚  彭熙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39-141,157
花江峡谷是一个严重石漠化的喀斯特峡谷,水分是花江峡谷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故在花江峡谷区如何选择适当的植被类型是充分利用降水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研究花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适合该区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为峡谷区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多年生的柚木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影响较大;花椒树(特别是长势好的花椒树木)对土壤水分的保持具有明显作用。(2)在时间分布上,各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均随降雨量的多少而升降,但进入12月份在降雨量最低的情况下,花椒的土壤含水量甚至出现升高的现象,反映了花椒特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大面积种植花椒树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74.
以江西省庐山山南地区星子县熊门岭·大排岭瓷土矿尾矿沙山为对象,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采用植被恢复演替的模式,选取乡土植物山类芦、牡荆和枫香作为尾矿沙山裸露迹地绿化的先锋物种,技术简单,投资省,见效快,可以在同类尾矿沙山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中推广。  相似文献   
975.
基于HJ-CCD数据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给小麦长势的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该文运用随机森林回归(RF,random forest)算法建立小麦叶面积指数(LAI)遥感反演模型。首先基于2010-2013年江苏地区小麦环境减灾卫星HJ-CCD的影像数据,提取拔节、孕穗和开花3个生育期的卫星植被指数,进而根据各生育期植被指数和相应实测LAI数据,利用RF算法构建各期小麦LAI反演模型,并以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为参比模型进行预测精度的比较。结果表明:RF算法模型在3个生育期的预测结果均好于同期的ANN模型。拔节、孕穗和开花3个生育期RF模型预测值与地面实测值的R2分别为0.79,0.67和0.59,对应的RMSE分别为0.57,0.90和0.78;ANN模型的R2分别为0.67,0.31和0.30,对应的RMSE分别为0.82,1.94和1.43。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大田尺度下的小麦LAI遥感预测精度提供了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76.
[目的]研究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腐植酸含量(0~400kg/hm2)对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榆树(Ulmus pumila)林、荆条(Vitex negundo)林、农田、未复垦土地〕下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刺槐土、榆树土、荆条土、农田土、未复垦土出苗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加入生物腐植酸量为200,200,300,300,200kg/hm2的试验盆;5种土壤黑麦草幼苗株高所需生物腐植酸最大量值分别为200,200,200,300,300kg/hm2;5种土壤黑麦草根系长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00,100,300,300,300kg/hm2的试验盆;而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加入生物腐植酸量为200,100,200,300,300kg/hm2的试验盆。随着生物腐植酸量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种植的黑麦草出苗率、株高、根系长度、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结论]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土壤植物更新与生长具有剂量效应,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规律,体现出适量的生物腐植酸对露天矿排土场植被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7.
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原则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植被建设工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的植被建设中需遵循8项原则:统一规划与协调一致的原则;建设多类型植被,以地带性植被为主的原则;建设手段采用人工与天然相结合,以天然为主的原则;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以免灌溉植被为主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的原则;多种繁殖材料相结合,以种子繁殖和天然“克隆”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978.
L. M. MARAFA  K. C. CHAU 《土壤圈》2005,15(2):181-188
This research examine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the top 10 cm of soils with a vegetation gradient in Hong Kong at sites where fire has been absent for 0, 1, 3, 6 and 17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 mineralization and succ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in the absence of fire. The sites including a newly burnt area (S1), short grassland (S2), tall grassland (S3), mixed tall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S4), and woodland (S5) were selected, with the in situ core incubation method used to estimate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Throughout the 60-day incubation in four periods, more nitrogen was mineralized at the S3 and S4 sites, the predominantly grassland sites, which contain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KN), than the S1 site, while immobilization occurred at the S2 and S5 sites. Leaching loss decreased with succ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order of S1 > S2 > S3 > S4 > S5. The pattern of nitrogen uptake with ecological succession was less conspicuous, being complicated by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fire and possibly the ability of the woodland species to extract nitrogen from the deeper ground. In the absence of fire for 3 to 6 years, the build-up of SOM and TKN was accompanied by active mineralization, thus paving the way for the invasion of shrub and tree species.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succession with this vegetation gradient. Inherent mechanisms to preserve nitrogen in a fire-prone environment including immobilization and uptake and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of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to reforest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79.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后10种植物群落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明显影响,其中草本影响作用最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与全氮呈负相关。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0.
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对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实地调查监测,对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矿区废弃地展开生态恢复现状的调查研究。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管理的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全面评估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成效,着眼于目前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情况,研究矿区土地复垦技术并结合我省生态环境的应用,提炼总结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经验和模式,为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