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2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林业   326篇
农学   261篇
基础科学   21篇
  144篇
综合类   3171篇
农作物   237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1940篇
园艺   918篇
植物保护   888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05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532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4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及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对4种SBIs类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对4种SBIs类药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菌丝生长阶段和产孢阶段芽管伸长阶段孢子萌发阶段;其中,戊唑醇对菌丝生长、产孢、芽管伸长和孢子萌发阶段的EC50值分别为0.686、0.191、3.532和3.825μg/m L,咪鲜胺分别为0.063、0.305、0.827和36.581μg/m L,苯醚甲环唑分别为0.873、3.659、5.687和79.465μg/m L,烯唑醇分别为1.961、33.658、41.881和54.986μg/m L。显微观察4种SBIs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形态的影响,发现杀菌剂处理后菌丝末端分枝增多,新生菌丝伸长受阻,菌丝体局部膨大,有时可见菌丝及芽管的消解。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为有效成分100 g/hm2的戊唑醇、200 g/hm2的咪鲜胺和200 g/hm2的苯醚甲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7.15%~79.26%,治疗效果为70.64%~72.77%,于发病前后使用均可有效防治该病害。  相似文献   
992.
豆大蓟马对1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杀虫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各虫态的毒力较低外,其他药剂均对豆大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毒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若虫的毒力不同程度上均大于成虫,且对成虫的毒力又以对雄成虫的毒力大于雌成虫。综合来看,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噻虫胺、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噻虫啉等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较大,可推荐作为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993.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994.
五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差异、作用特点和田间控制效果,采用药液定量滴加法比较了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LC50对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及药剂致毒的温度效应和盆栽防效。结果表明: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虱螨脲最高,LC50分别为0.173 mg/L和0.295 mg/L,氟铃脲和氟啶脲次之,均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而吡丙醚和灭蝇胺低于辛硫磷。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LC50处理4龄幼虫后,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对其存活幼虫后续发育历期、成虫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单雌产卵量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6%、57.8%和58.1%;灭蝇胺也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吡丙醚可引起卵孵化率下降。该类药剂对其幼虫的毒力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7.5、15 g a.i./667 m2处理对当代4龄幼虫的防效较低,但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效可达93%以上;虱螨脲、氟铃脲和灭蝇胺与新烟碱类的噻虫胺混用,可显著提高药剂的速效性,且持续控制作用好。  相似文献   
995.
为分离并鉴定对亚洲玉米螟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通过棋盘式采集法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土壤中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伴孢晶体观察及基因型鉴定,并测定了其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为圆形、暗白色菌落,边缘不整齐,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 DNA序列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属的NBRC 13865同源性达99%;该菌株为cry2+cry9复合基因型,编码氨基酸序列与Cry2Ab和Cry9Ea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4%和99%,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命名为JN001。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性,以1.0×109个/m L菌体浓度接种3龄幼虫72 h后,其校正死亡率为95.06%,致死中浓度(LC50)为4.12×103个/m L菌体,而对斜纹夜蛾和粘虫毒性较弱,接种72 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2.88%和7.34%。表明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新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6.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997.
张丽芳  肖桥  罗薇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6):1571-1579
对四川省成都市某种禽场的156个死胚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本试验采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肠杆菌科生化鉴定管、三糖铁试验、沙门氏菌多价血清和16S rRNA PCR鉴定5种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并用6种毒力岛基因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为15.4%(24/156),其中伤寒沙门氏菌占58.3%(14/24);fimY、invA和mgtC毒力基因的检测率均为100%;本试验分离菌对大部分沙门氏菌临床药物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丙环唑、抑霉唑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柱花草炭疽病菌株CH00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在0.032 3~0.735 2 μg/mL,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使用杀菌剂;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EC50值在1.381 3~3.208 8 μg/mL。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红枣黑斑病是近年来在南疆地区大面积发生的一种病害,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为田间黑斑病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红枣黑斑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除噻菌铜外,其余6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抑霉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凹玻片法测定表明,唑醚·代森联、代森锰锌和抑霉唑对红枣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离体果实接种测定表明,唑醚·代森联、代森锰锌对黑斑病具有很好的保护,抑霉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硅唑·多菌灵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抑霉唑、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等均表现出很高的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活性及病斑扩展的作用,可作为在果园防治红枣黑斑病的推广药剂.  相似文献   
1000.
为查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及其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从发病症状典型的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GXGP1,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ATCC 7966T的同源性为99.9%,对黄颡鱼有很强致病力,是引起黄颡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该菌携带有Aer、hly和ahp 3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