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林业   144篇
农学   669篇
基础科学   144篇
  74篇
综合类   2395篇
农作物   567篇
水产渔业   330篇
畜牧兽医   1127篇
园艺   412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7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明确黑龙江省采集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育性能力和交配型分布,采用2株标准菌株GUY11(MAT1-2)和KA3(MAT1-1)对2016—2017年黑龙江省西部、东部、中部3个地区经单孢分离的241株稻瘟病菌进行育性测定,并利用PCR技术对其交配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东部、中部的241株稻瘟病菌中可育性菌株比例为11.62%,其中雌性菌株、雄性菌株、两性菌株分别占1.66%、4.56%和1.25%,不能判断其性别的未知菌株占4.15%。采集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稻瘟病菌可育性差异均较大,西部、东部、中部地区可育性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13.25%、7.27%和12.62%;2016年采集的稻瘟病菌可育性较高,可育性菌株出现频率为25.30%。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同时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主要以交配型MAT1-1占优势,出现频率为58.92%,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出现频率为8.30%。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交配型亦有差异,交配型为MAT1-1的菌株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为72.73%,在中部、西部地区的出现频率次之,分别为61.17%和46.99%。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的稻瘟病菌同时存在2种交配型菌株,其交配型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但其可育性及交配型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2.
分析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3.
寿县潴育型水稻土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讨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潴育型水稻土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双庙集镇、安丰镇和堰口镇3个乡镇潴育型水稻土上开展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施用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氮、磷、钾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比施用氮、磷、钾可促进小麦百千克籽粒养分吸收量,且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究百合远缘杂种‘骄阳’百合的花粉与雌配子的育性,通过诱导提高、恢复配子的育性,在多倍体优秀种质渗入育种中加以应用。  方法  以‘骄阳’百合为试验材料,通过醋酸洋红染色法观测花粉育性,观察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采用秋水仙素注射法诱导2n配子,通过与兰州百合杂交以验证2n花粉育性;为探究雌配子的育性,以‘骄阳’百合为母本与兰州百合杂交,通过直接授粉法与切割柱头授粉法,以子房膨大率、有胚种子数、发芽率加以衡量雌配子的育性。  结果  ‘骄阳’百合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染色体与细胞质不均等分离的现象,产生大量非整倍体小孢子,不能发育成可育的花粉,雄配子没有育性。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后,产生部分有活力的2n花粉,适宜的秋水仙素诱导浓度为0.10%,最高诱导率为86.00%,与兰州百合杂交时未能结实。当‘骄阳’百合作母本与兰州百合杂交时可以结实,雌配子具有育性并产生非整倍配子,通过切割柱头法授粉,子房膨大率由11.91%提高至65.02%。  结论  ‘骄阳’百合的花粉不育,利用秋水仙素可以诱导2n花粉的产生并恢复一定的育性;而雌配子可育,作为母本杂交能获得有胚种子并发芽。研究‘骄阳’百合的育性有助于进一步对不同杂种系间百合进行种质渗入,对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百合新品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5.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6.
K型不育系恢复系筛选及花粉败育机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1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K型不育系K149A和K80(6)测交,调查杂种F1的育性表现和单倍体频率,结果如下:(1)不同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不同;(2)同一育系与不同品种测交所得杂种F1产生单倍体频率不同;(3)K型不育系的恢复源较广,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恢复基因除显性单基因,还有微效基因和修饰基因,育种中应当注意恢复基因的累加作用。应用扫描电镜和石腊切片显微技术,从细胞形态学角,对K型,  相似文献   
167.
无核葡萄胚败育时期的确定及接种时间对胚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4个无核葡萄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及胚珠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百乐无核葡萄不同接种时期对胚发育和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火焰无核和1124,中熟品种百乐无核以及晚熟品种鲁贝无核的胚败育时期分别在胚发育35、404、5 d后;且百乐无核在胚发育40 d接种的胚珠发育率(64.7%)和成苗量(18株)最高.  相似文献   
168.
分别以卵穗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为母本,以普通小麦为父本杂交,将获得的杂种再进行回交和自交,对其育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或品种做母本其可交配性表现不同,卵穗山羊草的结实率(14.10%和11.96%),比柱穗山羊草高(2.13%和8.47%).杂种胚产生愈伤组织率和幼胚直接成苗率不同.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杂种胚.卵穗山羊草/小麦的直接成苗率高于柱穗山羊草/小麦.卵穗山羊草/小麦用小麦回交的结实率为3.71%;柱穗山羊草/小麦用小麦回交未结实.卵穗山羊草/小麦自交也能结实,自交的结实率为0.044%,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自交没有结实.卵穗山羊草/小麦杂种的育性较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强,卵穗山羊草基因通过杂交向小麦转移比柱穗山羊草更容易.  相似文献   
169.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来源及类型、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及育性恢复机制、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的研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0.
以柑橘异源四倍体为父本与单胚性柚杂交后,其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期为授粉后90~110 d,在柚的第2次生理落果(授粉后60d)之后,即三倍体种子的集中败育不会引起柚的大量落果.采用固相抗体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柚三倍体种子及果肉中GA1/3、ABA的检测可知,随着种子的成熟或败育,GA1/3含量较低(0.019~0.025 nmol·g-1),并呈下降趋势,ABA含量上升至最大值10.84nmol·g-1.同一发育时期,果肉中ABA含量缓慢上升,GA1/3含量也有波动,但GA1/3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柚三倍体种子虽大量败育,引起果实发育的暂时变缓,但并不能改变或阻止果实的正常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