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48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本文检测了从斑点叉尾(鮰)肠道中分离出的139株需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分泌能力.结果表明,42株细菌(30.22%)能分泌蛋白酶;36株(25.90%)能分泌淀粉酶;44株(31.65%)能产脂肪酶.产3种酶的细菌有33株,产2种酶的细菌9株,产1种酶的细菌5株,产酶菌株的比例为47:139.中肠产酶菌株的数量极显著高于前肠和后肠(P<0.01),前肠和后肠产酶菌株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2.
为了探讨不同饲料饲育条件下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采用新鲜柞叶育(DJY)和人工饲料育(DJS)2种模式饲育柞蚕1~2龄幼虫,收集柞蚕3龄幼虫中肠样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人工饲料育与鲜柞叶育柞蚕幼虫肠道优势菌组成相似,均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占比不同,DJS组柞蚕中肠内三者占比分别为83.55%、5.90%和4.77%,DJY组柞蚕中肠内则为90.96%、1.48%和2.04%;在属水平上,二者共同的优势菌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主,DJS组柞蚕中肠内其他优势菌属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细菌属(Mangrovibacter)、贝氏谷氨酸杆菌属(Glutamicibacter)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DJY组柞蚕中肠中则为泛菌属(Pantoea)、肠杆菌属(E...  相似文献   
133.
尝试提取鲫(Carassius auratus)肠道菌群总DNA,为研究鱼类肠道菌群结构提供依据。以鲫肠道内容物为样本,用PBS多次洗涤,离心样品,沉淀菌体。使用试剂盒法提取肠道菌群总DNA,电泳结果显示,样品DNA条带明亮,无降解现象,可用于后续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通过设计的细菌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较清晰的图谱,条带整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DNA较为简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与对照组个体分别进行肠道细菌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的菌群分布特点,找出差异菌群。【结果】(1)饲料中添加不同密度的酿酒酵母均可提高双斑蟋的成虫取食量和平均质量,且添加量为5×104 CFU/g时效果最明显。(2)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转变为高丰度菌群,推测可能是酿酒酵母有益于该门菌群繁衍。(3) 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试验组双斑蟋肠道内与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有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与信号转导和膜转运相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较低。【结论】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取食量和平均质量,并提高机体肠道内细菌的α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35.
为筛选新的生防菌种,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分离自草鱼肠道细菌CD-17菌株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通过菌株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平板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辅助分类法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对其活菌制剂(BCA)进行温室防效试验。结果表明,CD-17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温室控制条件下,BCA与炭疽病菌分生胞子悬浮液(GC)同时接种正常草莓叶片和接种GC 48h后再用BCA的控制效果分别为100%和55.68%;BCA与GC同时接种有微伤口的草莓叶片和接种GC 48h后再用BCA的控制效果分别仅为76.94%和37.82%。根据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r D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36.
本试验旨在探究哺乳期饲喂开食料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30.79±3.43 kg)]相近的健康1月龄公牦牛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预试期30 d,正试期165 d。第1~100天,对照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试验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苜蓿干草和开食料,2组牦牛犊牛饲喂等量的代乳粉,且2组干物质饲喂量相同;第101~165天,2组牦牛犊牛均停止饲喂代乳粉,改为饲喂等量的精粗组合饲粮。结果表明:1)在第1~100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1~165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回肠淋巴集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牦牛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胰蛋白酶、回肠糜蛋白酶和盲肠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十二指肠糜蛋白酶以及结肠内的α-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