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28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382.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F002-F002
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是以遗传教研室、作物育种教研室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及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基础组建成的。1997年列为北京市教委资助的重点建设学科,现正在申报硕士点。  相似文献   
383.
种业宝典     
《种子世界》2006,(1):50-51
通过连续近亲繁殖得到的纯合的品系。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1900)通过菜豆试验,认识到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他创立的“纯系学说”是遗传学和育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384.
沈阳农业大学林小遗传育种学科是在沈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硕士授予权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森林培育学科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早在1988年老一代科学家就开始在森林培育学科内招收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在林业生物技术、林木遗传改良和森林遗传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385.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生导师李贵全 李贵全,男,1954年出生,山西省昔阳人,教授,博导。1980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遗传育种专业,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遗传育种系主任,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山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山西省委省政府“五一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荣获山西省农村改革开放30年功勋人物——十大科技功臣。  相似文献   
386.
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互动等方面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7.
结合《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体会,总结指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1)注重主讲教师选拔,构建合理教学团队;(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3)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4)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5)加强强网络课件建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相似文献   
388.
《辣椒遗传育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杂志》2010,(1):47-47
<正>●邹学校编著本书主要介绍了辣椒的起源、传播、分类与品种资源,遗传参数与遗传规律,育种方法与育种目标,栽培技术与杂交制种技术等。全书内容丰  相似文献   
389.
<正>遗传学是植物育种学的基础学科,在农业专业教育中,遗传学和育种学分属两门课程。植物育种归根到底是对物种(品种)染色体及染色体外遗传结构的改良。育种与遗传研究的密切结合是现代植物育种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遗传工程作为植物育种的技术体系,在近20~30年发展很快。广义的  相似文献   
390.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以能量为切入点阐述了植物线粒体引起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对提出的2种主要假说做了相关分析;从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调控2个层面对育性恢复的机制作了详细的阐述;综述了近年来细胞质不育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所取得的成就。随着对多个物种全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序的完成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相信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会有很大的进展。参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