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59篇
  免费   760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林业   2929篇
农学   2713篇
基础科学   1941篇
  1663篇
综合类   15878篇
农作物   1837篇
水产渔业   1938篇
畜牧兽医   8321篇
园艺   3804篇
植物保护   724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625篇
  2022年   789篇
  2021年   854篇
  2020年   785篇
  2019年   929篇
  2018年   494篇
  2017年   836篇
  2016年   1091篇
  2015年   1305篇
  2014年   1800篇
  2013年   1775篇
  2012年   2417篇
  2011年   2515篇
  2010年   2255篇
  2009年   2298篇
  2008年   2543篇
  2007年   2199篇
  2006年   2014篇
  2005年   2072篇
  2004年   1533篇
  2003年   1511篇
  2002年   1056篇
  2001年   1091篇
  2000年   915篇
  1999年   680篇
  1998年   621篇
  1997年   605篇
  1996年   539篇
  1995年   581篇
  1994年   458篇
  1993年   430篇
  1992年   388篇
  1991年   380篇
  1990年   328篇
  1989年   323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4年   12篇
  1973年   10篇
  1965年   18篇
  1957年   35篇
  195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992.
熊瑛 《内陆水产》2005,30(9):38-39
温度往往是海水饵料动物培养中的重要限制因素.是影响水生动物代谢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升温,水生动物的代谢往往表现出增强的趋势:而且枝角类本身的排泄物以氨为主,当大量培养或环境改变时,由于氨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就不能忽略。因此,饵料动物排氨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动物在所处环境下的代谢强度,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 ℃,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 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 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 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 ℃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94.
本实验对贵阳市乌当区景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流水养殖的虹鳟含肉率及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常见的一些养殖鱼类进行比较分析.虹鳟的含肉率达68.69%,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91%,粗蛋白质含量为17.47%,粗脂肪含量为2.76%,灰分含量为1.98%.  相似文献   
995.
夹江花(鱼骨)的形态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分析了夹江花(鱼骨)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可数性状方面:背鳍Ⅲ-7,尾鳍19,臀鳍Ⅲ-6,腹鳍I-8,胸鳍I-16~19,第一鳃弓鳃耙数6~10,围尾柄鳞18~20,侧线鳞46(6.5-7.5)/(4.5-V)49,下咽齿3行、1.3.5-5.3.1,脊椎骨4 42~44;可量性状方面:全长为体长的1.20倍,体长为体高4.38倍、为头长4.18倍、为尾柄长5.52倍、为肠长0.84倍,头长为吻长2.79倍、为眼径4.21倍、为眼间距3.47倍,体高为体宽1.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7倍.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为W=0.0123L3.083,n=30,r=0.9983.肥满度系数为1.57.  相似文献   
996.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7.
采用解剖观察、组织切片及人工催情等方法,研究芙蓉鲤鲫(Cyprinus capiofurong.♀×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的性腺发育及繁殖性能。结果显示:解剖观察,芙蓉鲤鲫性腺发育异常的个体占83.64%,性腺外观基本正常的个体占16.36%。组织学观察,芙蓉鲤鲫性腺可分三类:两性嵌合体占21.13%,其中以精巢为主的16.90%,以卵巢为主的4.23%,它们性腺发育迟缓,在繁殖季节成熟系数也没有明显变化,性腺多为一侧发育或两侧不对称,两种性腺细胞均不能成熟;雌性个体占40.84%,在生殖季节卵巢可发育到第IV时相,但未见其细胞核发生偏移;雄性个体,占38.03%,在生殖季节只能发育到精子细胞阶段,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经人工催产,芙蓉鲤鲫少部分个体有发情产卵行为但不能正常受精。结果表明芙蓉鲤鲫为两性败育类型。  相似文献   
998.
月鳢鱼种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2种规格月鳢鱼种的群体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月鳢的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体重3~4 g的个体平均耗氧率为0.31773 mg/g·h,窒息点为0.441 mg/L;7~8 g的个体平均耗氧率0.17943 mg/g·h,窒息点0.700 mg/L.  相似文献   
999.
对 13尾丁鱼岁的含肉率及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将其与国内外部分淡水经济鱼类相比较 ,对其营养价值作了综合评定。丁鱼岁的平均含肉率为 72 4 % ,明显高于同科的鲤鱼和鲫鱼 ,且差异明显。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8 85 % ,粗脂肪 1 73% ;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 18 0 3% ,其中 9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 9 2 4 % ,占氨基酸总含量的 5 1 2 5 % ;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四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 6 97% ,低于异育银鲫而高于鳜鱼、黄颡鱼、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  相似文献   
1000.
以采自贵州境内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结鱼(Tor(Foliter)brevifilis brevifilis)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研究了瓣结鱼食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瓣结鱼的食物由双翅目昆虫幼虫等17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出现率最高。瓣结鱼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渐增高,季节性变化明显。充塞指数随体长生长显著减少,而摄食率则随体长生长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瓣结鱼为底层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