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宁安市草地螟防治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牡丹江地区首先在宁安市马河乡发现了草地螟害虫,数量很多,发现时已经危害到大豆.玉米等作物。如果不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就有可能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产,为此马河乡推广站技术人员及时制定了草地螟技术方案下发到各村,及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有效地控制了草地螟的大面积发生。技术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72.
草地螟又叫甜草幕毛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限未过淮河,最南采到江苏北部、河南许昌,东接苏联,西至西藏。寄主有小麦、燕麦、马铃薯、玉米、高粱、亚麻、豆类、甜菜、菜籽、胡萝卜、蔬菜、藜科、蓼科、菊科杂草和牧草。草地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有间歇暴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属国家农业部高度关注的重大害虫。  相似文献   
73.
松毛虫小盾寄蝇发生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小盾寄蝇 Nemosturmia amoena 是草地螟的主要寄生天敌。寄生率可达8.4%(室内饲养记载)是一个主要天敌种群。松毛虫小盾寄蝇在雁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围蛹在草地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羽化成蝇,刚羽化有寻找阴暗处避光的习性,随即取食(作物上的分泌物和露水),成虫飞翔力强。大量取食后交尾,交尾时间1~3分钟,卵犬部产在作物上部嫩叶上,卵期8~10天。6月18~20日孵化为幼虫,幼虫附着力强。当第一代草地螟发生为害时,松毛虫小盾寄蝇的幼虫附着在害虫体壁上并侵入体腔进行寄生,(在寄主体内1~3龄)幼虫期长达60天。8月底至9月初寄蝇幼虫在草地螟寄主体内化蛹,围蛹期达10  相似文献   
74.
三唑磷杀虫剂对草地螟幼虫的毒力测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以草地螟为供试昆虫,对三唑磷制剂进行了毒力测定,同时以敌百虫为对照药剂进行毒力测定,比较两者对草地螟在毒力方面的差异性。测定结果表明,两条毒力回归曲线LD50不同,坡度也不同,说明两种药剂对草地螟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5.
鄂尔多斯草地螟的危害特点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森  郭军  刘茂荣 《植物保护》2004,30(1):63-64
2001-2002年,草地螟在鄂尔多斯发生严重,其越冬茧平均为44个/m2,最高达174个/m2;一代幼虫大面积发生,其田间虫口密度为10-30头/m2,单株最高达45头/m2;草场虫口密度为20-35头/m2,最高达80-301头/m2草地螟发生特点为越冬虫源基数高,幼虫密度大,发生范围广,尤以二代幼虫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76.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草地螟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转主取食的特性,研究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不仅影响草地螟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其产卵量和交配率.如幼虫取食灰菜和大豆苗时发育历期较短(约17天),存活率高,蛹重较大;雌蛾产卵量分别达到238、222 粒/头,交配率分别为75%、67%,其种群增长指数较高.而取食玉米和马铃薯苗时发育历期则延长到24天,存活率不足40%,蛹重较轻;其雌蛾产卵量分别为93、50粒/头,交配率均为40%,种群增长指数较低.转主取食有利于草地螟的生长和繁殖,而且提高其种群增长指数.如低龄幼虫取食灰菜至3龄再转食玉米或马铃薯苗,其发育历期、蛹重、产卵量和交配率均比仅取食玉米或马铃薯苗的有明显改善.寄主植物对成虫干重及甘油酯含量的影响亦表现出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将暴发成灾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罗礼智 《植物保护》2004,30(3):86-88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害虫.自1996年进入第3猖獗危害周期以来,草地螟累计发生危害面积达2125万hm2,其中2003年第2代幼虫末期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暴发,成灾面积130万hm2以上,为建国以来末代幼虫成灾最严重的一次.2004年第1代草地螟发生危害趋势如何,是否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2003年第2代成灾的情况,以及影响草地螟成灾的关键因子等分析,对2004年第1代草地螟灾害进行了预测,并就如何减轻草地螟灾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8.
《新农药》2005,(3):45-47
预计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蝗虫、草地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螟虫、玉米螟等一些重大病虫将偏重或严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农田草鼠害和草原虫鼠害将偏重发生。全年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3亿多hm^2次,需要防治面积3.8亿多hm^2次。  相似文献   
79.
《植物医生》2009,22(4):21-21
受气候异常等不利因素影响,2009年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螟来势凶猛。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稻瘟病、玉米螟、蝗虫、农田鼠害等也将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80.
草地螟是近年来才引起注意的害虫,国内有关该虫的资料不多,详细的发生规律也正在研究中,因此目前还不可能订出一套完整的预测预报办法。兹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意见。为了指导防治和积累资料,以作今后预测工作的参考,建议各地预测预报机构可先进行成虫和幼虫的调查,至于卵和田间越冬幼虫的调查工作,似可暂缓进行。草地螟在内蒙、山西、河北、吉林、青海等省区,每年主要发生两代,部分地区可能发生3代。一般以第1代虫口密度为最高,第2和第3代往往发生不多,为害不显著。陕西武功地区,据西北农科所观察,可能发生3—4代。在每年主要发生两代的地区,第1代成虫始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为羽化盛期;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