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0 毫秒
31.
试验旨在探索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寻求稳定的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模型的方法。选用1周龄ICR小鼠进行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分离并通过BMEC特有的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actor Ⅷ)进行荧光标记,鉴定分离的细胞并判定分离率。选用1~3日龄ICR小鼠分离星形胶质细胞并通过其特有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进行荧光标记,鉴定分离的细胞并判定分离率。将原代细胞传至3代,用Transwell二维小孔分别构建单层BMEC和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血脑屏障模型。选用致脑膜炎粪肠球菌、非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和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分别与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共培养,评估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穿透性。通过4 h渗透试验、荧光素钠通透性试验和血脑屏障损伤相关标志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量的检测,评估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BMEC和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分别达90%和95%以上。细菌穿透试验结果显示,所选的3株细菌只有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可穿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4 h渗透试验和荧光素钠通透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培养模型优于单层BMEC模型。与其他组相比,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与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共培养组荧光素钠的穿透力更高,MMP-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升。综上,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模型优于单层BMEC模型,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可穿越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介导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本试验结果为揭示致脑膜炎粪肠球菌对体外血脑屏障损伤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猪的免疫力由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构成。先天性免疫是非特异性的,是机体与生俱来的维护健康的功能,这种免疫本能地对所有外来物质、病菌、异物等具有排异和吞噬作用,它包括体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细胞吞噬作用以及人体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核树突状细胞)不具有记忆里,所以每遇到一种病原或抗原都需要新的独特的应答。  相似文献   
33.
通过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能在多种病原菌表面表达的烯醇化酶(Enolase,Eno),探索Eno在脑膜炎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基因序列设计Eno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的Eno基因序列,克隆到pMD18-T载体,进一步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no,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Codon Plus(DE3)感受态中诱导表达,经镍离子螯合柱纯化后,检测其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1mmol/L IPTG诱导5h为最佳诱导条件,目的蛋白约54 000,与预期蛋白大小相符合;纯化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Eno可致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增加。结果表明,Eno作为SS2潜在的毒力因子在SS2引起脑膜炎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指脑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阻止血液中的物质进入大脑的一道屏障,是维持脑内环境稳定所必须的膜性结构。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具备内皮细胞之间覆盖重叠,紧密连接,有效地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连接处;连续不断的一层基底膜紧紧包围着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终足包围住脑毛细血管壁的外表面的结构特征。从而形成了BBB的多层膜性结构,构成了脑组织的防护性屏障[1]。现对动物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结构和细胞结构及其在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36.
细菌脑膜炎是由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神经炎症所导致,在全世界范围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细菌耐药性增强,以抗生素为主的治疗手段逐渐面临挑战.以临床分离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菌株感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该病的致病机制,从病原、宿主及致病机制等方面寻找已经发现的毒力因子和靶标蛋白,积极探索非抗生素疗法,寻找新药物靶点等方法以应对细菌性脑膜炎暴发.  相似文献   
37.
由于“手持”着一张“特别通行证”,使得红细胞在人体里可以畅通无阻。即使是人体内最高级的司令部——脑,血液的供应也极为丰富。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自左心室流出的动脉血中约有15%进入脑组织,每分钟约750毫升。如此大量的红细胞为人的最高级司令部带去了“丰盛的营养”。  相似文献   
38.
磺胺类药物是在水貂养殖业中使用较早、较广的常用药物。目前正是春季水貂繁殖期,要特别注意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避免其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动物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系统,并能穿过血脑屏障,清理脑中的感染,口服吸收率达90%,血液浓度达80%。在代谢中磺胺并不能直接杀死细菌,而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  相似文献   
39.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证实,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在健康仔猪是一种呼吸道共生菌,但是通过血脑屏障,也能引起侵袭性疾病与脑膜炎。研究人员发现,从有全身病变的猪体分离的强毒株符合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中的系统分支并对吞噬和血清有抵抗力;从健康仔猪鼻中分离的非强毒株在MLST中属于鼻分支并对吞噬和血清敏感;强毒株的侵袭力大多数比非强毒株强,侵袭内皮细胞是H.parasuis的一种毒性机理,这可能与某些能够引起脑膜炎的菌株有关。  相似文献   
40.
用Dextran T—70和蔗糖分离猪血脑屏障微血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extran T-70和蔗糖为分离液,经组织匀浆、差数和密度梯度离心、玻璃柱色层过滤等步骤,从猪大脑组织中分离得到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体外血脑屏障研究模型,并用显微分析技术和测定γ-谷氨酰转肽酶,5′-核苷酸酶、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等标志酶活性,鉴定该模型的纯化程度和完整性及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用两种分离液均能分离得到完整性好、纯度和生物学活性均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尤其是用Dextran T-70制备的微血管,其生物学活性和纯度高于用蔗糖离心所得的微血管。这些制备物可用于研究血脑屏障的代谢、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