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425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232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哺乳母猪免疫和抗氧化的影响,选取健康经产长白母猪32头(胎次和预产期相近),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250、500、1000 mg/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为28 d(产前7 d至21 d断奶)。结果表明:哺乳第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血清中IgA、IgM和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哺乳第21天,250、500、1000 mg/kg丁酸梭菌组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 mg/kg丁酸梭菌组IgM和IgG含量均为最高;哺乳第1、10、2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IL-6和IL-1β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哺乳第1、10、21天,各丁酸梭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哺乳第1、21天,500、1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过氧化氢酶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哺乳第21天,500 mg/kg丁酸梭菌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哺乳第1天和第2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得出,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显著提高母猪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且添加量为500~1000 mg/kg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2.
丁酸梭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不易受到胃酸、消化酶和胆汁酸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把营养物质降解成丁酸为动物提供营养与能量,而且可以保护肠道健康,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动物的生长,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因此丁酸梭菌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生产。本文对丁酸梭菌对家禽生理、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便为丁酸梭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为解决罗非鱼链球菌感染难题,本研究在抗菌肽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稳定性和罗非鱼养殖应用研究。结果发现:表达产物菌丝霉素对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猪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选用米糠作为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的保护剂载体,此制剂可在常温保存一年。通过上述的应用基础试验,初步建立一套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养殖应用方案,此方案可显著降低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58.6%以上。本研究为丁酸梭菌制剂在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此制剂有望替代抗生素,促进罗非鱼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B)介导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调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ETEC K88)感染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按试验步骤处理细胞,利用1×103 cfu/mL 的ETEC K88感染IPEC-J2以及400 nmol/L的mTOR抑制剂处理IPEC-J2,到达作用时间后,分别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然后按照猪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猪白细胞介素-8(IL-8)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细胞因子检测,以及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进行ZO-1、occludin和mTOR表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与ETEC组相比,抑制剂+ETEC组、CB+ETEC组和抑制剂+CB+ETEC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或有升高趋势,ZO-1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86.59%、31.48%和133.98%,occludin的表达量分别升高了69.34%、18.63%和87.52%,而mTOR的表达量分别降低了40.81%、11.62%和52.43%。与CB+ETEC组相比,抑制剂+CB+ETEC组在mTOR活性被抑制后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了77.97%和58.07%,而mTOR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了46.18%,CB与抑制剂协同逆转ETEC造成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综上所述,ETEC K88能够激活mTOR信号通路,而CB通过介导mTOR信号通路能够降低ETEC K88感染IPEC-J2引起的炎症反应,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减轻细胞损伤。 [关键词] 猪肠上皮细胞|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mTOR信号通路|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75.
G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致病力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necrotic enteritis B-like toxin, NetB)是近年来发现的是一种新的β-成孔毒素(β-pore-forming toxin,β-PFT),是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和保护性抗原,深入研究该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理对于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无相关系统性综述报道。鉴于此,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概况、NetB毒素的分子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相关防治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基于NetB毒素研制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疾病。该菌常通过其外毒素危害人和动物机体,所产毒素主要有α、β、ε和ι4种外毒素。根据毒素产生的情况,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F和G 7个型。ε毒素毒力最强,主要由B型和D型菌分泌。论文通过致病机理、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及相关疫苗研究方面对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回肠黏膜免疫指标和盲肠发酵指标的影响,为益生菌在肉兔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用28日龄断奶、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伊拉肉兔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8CFU/kg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有降低肉兔腹泻率的趋势(P=0.0595),有提高肉兔成活率的趋势(P=0.0603)。2)各试验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试验组的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回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盲肠内容物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均能够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改变盲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提高机体肠道黏膜免疫性能,对维持肉兔肠道健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本试验结果,丁酸梭菌对维持肉兔肠道形态结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8.
梳理和总结了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素种类、生物学活性、致病机制等,为后续的毒素分型、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以及相关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海南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敏感性,在某大型养鸡场采集了209份鸡肠道样本,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MALDI-TOF质谱仪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海南霉素、恩拉霉素、盐霉素、丁酸甘油酯对临床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以期为当前限抗禁抗后养殖场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1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9.2%;通过多重PCR对所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型,结果分离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海南霉素与恩拉霉素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MIC值范围均为0.004~0.06μg/mL。海南霉素具有很好的抗梭菌效果。  相似文献   
80.
本试验通过对2112羽40周龄巴布考克BV300( Babcock BV 300)蛋鸡进行20周试验,结果表明,克洛生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蛋率、残蛋率及死亡率有改善的趋势.同时,克洛生组蛋鸡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克洛生(R)能有效改善蛋鸡肠道组织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