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4篇
  1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河北植物二新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植物二新变型路端正,罗菊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100083)关键词茶子属,光枝楔叶茶子,龙胆属,白花小龙胆光枝楔叶茶子新变型RibesdiacanthaPall.f.inermisD.Z.Lu,f.nov。Formahaecatypo...  相似文献   
72.
雀麦属13种植物形态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雀麦属13个种的30个性状做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雀麦属种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范围7.59%~127.01%,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外稃芒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脉数、叶片长、花药长等.对形态性状做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29%,分枝着生小穗数、第一颖脉数、叶舌长、第二颖脉数、外稃宽、外稃芒长、叶片宽、分蘖数、小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长、内稃宽、穗节数是造成雀麦属形态差异主要因素.形态性状聚类分析,颖果长单独聚为一类;内稃宽单独聚为一类;内稃长、外稃长、第一颖长聚为一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脉数、外稃芒长聚为一类;其余的聚为一类.对13个种进行聚类分析,无芒雀麦、红雀麦、山地雀麦、杂交雀麦、扁穗雀麦、草甸雀麦、密丛雀麦、疏花雀麦、旱雀麦、杂色雀麦聚为一类;多节雀麦、加利福尼亚雀麦和细枝雀麦各自聚为一类,共四类.  相似文献   
73.
74.
不同施肥时期对冬枣15N贮藏及翌年分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保证冬枣树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包括选择最佳施肥时期),增加树体贮藏氮。【方法】以盆栽冬枣/金丝小枣为试材,研究了冬枣不同追施15N-尿素时期对休眠期贮藏15N及翌年盛花期15N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在休眠期测定,萌芽前、果实硬核期、果实速长期3次追肥,植株氮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42%、9.77%、9.01%;翌年盛花期测定分别为5.20%、16.16%、10.30%;休眠期15N主要贮藏于根系和主干,粗根的15N分配率最高,3个处理分别为萌芽前30.43%、果实硬核期38.61%、果实速长期40.62%。翌年盛花期时,枝干和根系中15N向新生器官大量运转,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萌芽前施肥处理,多年生器官(主干、粗根)中的Ndff%较低,其它器官中的Ndff%差异较小,细根中最高为1.28%;果实硬核期和果实速长期施肥处理,15N在新生器官(新生枣头枝、枣吊、叶片和花)中的Ndff%较高(4.01%~5.25%),而多年生枝中的Ndff%较低(1.49%~2.89%)。【结论】随施肥时期的推迟氮素优先分配到根系,果实硬核期施肥更有利于休眠期贮藏氮的积累和翌年春新生器官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5.
为确定旱雀麦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进一步开展生态防控,本研究利用旱雀麦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当前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RCP8.5情景下2050s,2070s),建立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确定影响旱雀麦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中国地区旱雀麦的适生区进行划分,以ROC曲线作为模拟的准确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MaxEnt模型模拟效果极好(AUC=0.965);当前气候条件下,旱雀麦适生面积为2.5534×106 km2,主要集中分布于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与青海省接壤的地区、四川省的西北部,以及新疆的西北部;其中影响旱雀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bio12(年降水量)、bio9(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bio15(降水量季变异系数),其贡献率分别为45.0%、17.5%、9.7%、9.7%,累计贡献率达81.9%;在RCP8.5情景下,未来2个时期,旱雀麦潜在高适生区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增加了12.2%~23.3%,但RCP8.5情景下2070s较RCP8.5情景下2050s旱雀麦的潜在高度适生区分布面积减少了8.9%。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情景下旱雀麦的潜在分布面积呈现出扩大趋势,且RCP8.5情景下2070s较RCP8.5情景下2050s的适生区分布面积有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76.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analyse th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Bromus willdenowii Kunth. (BW = prairie grass) and a perennial C 3 grass Dactylis glomerata L. (DG = cocksfoot) through morphogenetic traits, during pasture establishment. Four combinations of species (pure BW, pure DG, DG flanked by BW and BW flanked by DG plants), with and without winter nitrogen fertilization, were factorially arranged in a complete random block design. Data were recorded on three tiller age cohorts of the central target plant: the main stem and those that appeared 20 and 30 days after fertilization (daf). Leaf elongation rate (LER) of the older tillers was the only variable affected by nitrogen addition. Annual neighbours, which showed higher LER than perennial ones, caused a decrease in leaf lifespan in the younger tillers and a delay in the leaf appearance rate on the main stem and on 20‐daf tillers, and the tiller appearance rate. Annual neighbours controlled leaf and tiller dynamics and therefore restricte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pace occupation of the target plant. These results reinforce the advantage of using a low seeding rate for the annual species to avoid negative effects on perennial grass establishment and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77.
黔南扁穗雀麦牧草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选地、种子选择及处理、播种、草地建植、管理及利用等方面阐述黔南扁穗雀麦牧草生产技术规程,为大面积生产黔南扁穗雀麦提供1套简单易行的技术规范,以确保黔南扁穗雀麦在贵州及其同类区域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78.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行距(30、50、70和90 cm)与播种量(0.46、0.77和1.08 g·m-2)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旨在为无芒雀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无芒雀麦群落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行距的增加,株高和PAR呈上升趋势,其余指标呈下降趋势。30 cm行距处理的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LAI显著高于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而PAR显著低于50、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播种量对LAI和PAR的影响显著,对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呈显著负相关(P<0.05)。12个播种组合处理可聚合成窄行距类与宽行距类两类,类之间群落特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9.
采用葡萄(Vitis vinifera)园行间单播草地雀麦(Bromus riparius)、单播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草地雀麦和野牛草混播3种人工种草方法,以清耕裸露地和自然生草地为对照,分析人工植草对葡萄园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筛选果草间作的适宜草种。结果表明,人工植草可以快速增加葡萄园行间地上生物量,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地表粗糙度。其中,野牛草播种3个月后,地表覆盖度可达88.5%,当年地上生物量达到4 016.2 kg·hm-2,地表粗糙度较裸露地增加2.4倍以上,同时提高葡萄坐果前和采收后土壤温度,减弱近地表气温与空气湿度剧烈变化,稳定葡萄园微环境小气候,且不同生态草中野牛草表现突出;生态草种植还可以改善葡萄园土壤水分状况,调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分布格局,增加0~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和减少2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野牛草和草地雀麦种植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减少耕作层速效磷含量,混播后还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果实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80.
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对2种禾本科牧草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以苜蓿粉计)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对无芒雀麦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以及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0.05,0.08和0.10g/mL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其对无芒雀麦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幼苗高度和根长的影响。【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和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幼苗高度及根长均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当紫花苜蓿茎叶水浸提液的质量浓度为0.05,0.08和0.10g/mL时,其对无芒雀麦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幼苗高度和根长抑制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0.39%,28.42%,37.00%和35.43%,46.77%,63.99%。【结论】无芒雀麦对紫花苜蓿化感抑制作用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比多年生黑麦草强,更适合与紫花苜蓿混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