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65篇
  428篇
综合类   642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04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通过对矮小鸡配套系在高原地区的孵化和饲养试验,测定不同周龄的生长发育,并与在高原适应性较强的藏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小鸡配套系在高原地区的适应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62.
从2002年开始,一股托管造林的风气逐步席卷内蒙古各地。时至今日,内蒙古的托管造林实施情况如何,笔者以内蒙古杭锦旗为对象对托管造林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高原鼠兔喜欢刈割茂密高寒草甸中高大植物而影响植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刈割行为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刈割会促进植物群落的种间总体联结从不显著正关联变为显著负关联,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少植物群落内正关联和正相关的种对数量,增加负关联、无关联和负相关的种对数量。而综合χ2检验结果、AC值和OI指数,洞口植物群落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均不显著,种间联结程度不强。这表明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能够评价小型草食动物对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为全面解析高原鼠兔整体干扰驱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4.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啮齿动物,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科学合理防控高原鼠兔危害,对其危害程度开展监测和评价十分必要。通过无人机空中遥感平台并结合地面调查,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原鼠兔危害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危害程度的典型样地,采用自主设计的软件提取无人机影像中高原鼠兔洞口数、地上生物量、草地盖度等指标;构建了由洞口数、地上生物量、盖度和可食牧草比例组成的高原鼠兔危害等级综合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样地进行危害等级划分。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高原鼠兔危害的低空遥感监测方法,可为后期高效、准确监测高原鼠兔危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经实地人工调查结果验证,无人机影像洞口数量和植被盖度解译精度分别达到95%和93%。2)筛选了可见光波段差值植被指数VDVI作为估测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植被指数,并构建了估测模型。经实地调查验证平均精度为86.54%。3)构建了综合危害指数DRI,并提出了划分危害级别的各指标量化值。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鼠害地划分为5个等级,即I-无危害草地,Ⅱ-轻度危害草地,Ⅲ-中度危害草地,Ⅳ-重度危害草地,V-极度危害草地。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体外生长及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机械法结合切割法分离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初级毛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5、10、50、100 ng/mL催乳素进行体外培养,每组24根,共培养5 d,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拍照,统计其生长长度、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筛选出最适催乳素处理浓度。然后将初级毛囊与次级毛囊分别分为初级毛囊对照组(PF-K)、初级毛囊试验组(PF-PRL)、次级毛囊对照组(SF-K)、次级毛囊试验组(SF-PRL),每组24根,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培养,试验组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最适浓度的催乳素,培养5 d,每天观察毛囊的形态并拍照,同时测量各组毛囊的生长长度。【结果】 10 ng/mL催乳素组毛囊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1),最终生长长度和存活率均最高,因此,后续试验选择10 ng/mL催乳素处理毛囊。试验组和对照组初/次级毛囊的毛干与根鞘部位同时伸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总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PF-K组除第1天与第0天差异不显著外,1~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PF-PRL组0~5 d毛囊的总长度依次显著增加(P<0.05)。SF-K组毛囊第5天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4 d (P<0.05);SF-PRL组第4、5天毛囊的总长度均显著高于0~3 d (P<0.05),第3天毛囊的总长度显著高于0~2 d (P<0.05)。PF-PRL、SF-PRL组毛囊在2~5 d的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极显著高于PF-K、SF-K组(P<0.01)。【结论】 10 ng/mL催乳素是体外促进毛囊生长的最适浓度,10 ng/mL催乳素对体外培养的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67.
以内蒙古农牧业科研、生产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构建协同创新的农牧业科研信息服务体系为规划愿景,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在种质资源、科研条件、数字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对农牧业生态环境、作物长势、自然灾害、种植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领域的农牧业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共享,融合大数据、智能检索、可视化等新技术,设计开发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为农牧业科学研究以及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68.
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校园植物资源情况,并利用校园资源丰富《生态学》课程教学,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文献调查、植物志检索结合的方法,对学院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植物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整理出本校的植物名录,并制作植物检索表,且制作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校园植物电子杂志。经调查统计得岀,截至2019年6月31日,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校园现有植物22科37属41种,其中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36种.草本19种,乔木12种,灌木8种,藤本2种。目前,校园植物资源主要是作为园林观赏美化环境使用,在营造校园文化、创建地域特色、完善相关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价值还有待挖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校园植物不仅是作为景观资源来使用,也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学、植物相关知识的普及联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沙柳的材性对刨花板生产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论述了沙柳的材性对刨花板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目前沙柳刨花板的生产工艺,测试了沙柳刨花板的物理力学性能,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了改善刨花极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70.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re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carbon pool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biomass storage and NPP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ethod of harvesting standard size shrub in the growing season (June-October) of 2006.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the same size shrub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p〉0.1), but annual biomass varied significantly (p〈 0.01). In the A. ordosica community, shrub biomass storage was 699.76-1246.40 g.m^-2 and annual aboveground NPP was 224.09 g-m^-2·a^-1. Moreover, shrub biomass and NPP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hrub dimensions (cover and height) and could be well predicted by shrub volume using power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