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195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65篇
  429篇
综合类   642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04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3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Mongolia muscle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tional value, six Mongolia bullocks aged 4 years grazed in Kubuqi desert were chosen to analyze the regular nutritional components and amino acid contents of Mongolia musc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water, crude protein (CP), crude fat (EE), crude ash (ash), calcium and phosphorus of Mongolia muscle (fresh) were 68.21%, 22.60%, 6.49%, 2.69%, 0.58% and 0.55%, respectively.A total amino acid (TAA) content of beef was 24.297 g/100 g, 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 was 10.265 g/100 g, the proportion of essential amino acid justified and exceeded the FAO/WHO standard.The ratio of essential amino acid and total amino acid contents (EAA/TAA) was 42.25%, the ratio of essential amino acid and the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EAA/NEAA) was 73.15%.In functional amino acid, the content of palatable taste amino acid and sweet flavor amino acid in total amino acid was 46.891%.In addition to valine, 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s of Mongolia muscle were superior to ideal protein of FAO/WHO standard, the percentage of valine reached 83.972% in ideal protein.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ngolia muscle belonged to the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and high quality protein foo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gular nutrient content and the amino acid content of beef.  相似文献   
82.
在渭南市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侧柏不同苗木类型、不同苗龄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沟壑区造林宜选用定植培育1a、苗高0.8~1.0m的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可提高成活率37.3个百分点;选用定植培育2a、苗高1.8~2.0m的侧柏苗,要带直径和高度不小于20cm的土球,较不带土球苗提高成活率40个百分点;栽后截除苗木顶梢和茎干枝叶的一部分,较不截可提高栽植成活率26.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3.
基于纳帕海、属都湖、碧塔海和剑湖4个高原湖泊矢量数据,利用Arc Map 10、Fragstats 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2年4个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时空演变规律各异。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都处于无规律的波动变化过程中。属都湖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1955~1994年都处于增加状态,1994~2011年保持不变。碧塔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没有发生变化。剑湖水域面积1957~2012年呈减少趋势,形状复杂程度呈增加趋势。(2)时空变化程度各不相同。4个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3)演变驱动因子不尽一致。纳帕海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落水洞、建闸控水、泥沙淤积、改造河道、气候变化、湖水污染和旅游干扰。剑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河道、泥沙淤积、湖滩开发、建闸控水、气候变化和湖水污染。属都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筑坝蓄水。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没有导致碧塔海湖泊的变化。(4)受人为干扰程度有差异。4个高原湖泊受人为干扰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  相似文献   
84.
为了明确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对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发生分布和品种抗性进行调查鉴定,在成熟期称量和测定甘蔗产量、糖分及损失率。结果表明,云南蔗区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有梢腐病、褐条病、锈病3种,梢腐病菌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usarium proliferatum,褐条病菌为Bipolaris setariae,锈病菌为Puccinia kuehnii和Puccinia melanocephala;‘桂糖11-1076’、‘闽糖12-1404’、‘福农09-2201’、‘福农09-71111’、‘桂糖06-1492’、‘桂糖08-1180’、‘云蔗11-1074’、‘桂糖06-2081’、‘桂糖08-1589’、‘粤甘48号’、‘柳城09-15’、‘云蔗05-51’、‘云蔗11-1204’、‘福农07-3206’等新品种高度抗病。梢腐病、褐条病和锈病实测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8.43%、25.6%、24.9%,甘蔗糖分平均降低3.54%、2.82%、3.11%。本研究明确了低纬高原甘蔗中后期灾害性真菌病害种类及灾害特性,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为改善该区耕地集约利用方式,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及其12个盟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 ①从全区层面分析,1985—2018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耕地集约度由63.30增长至88.12,增幅高达39.21%,耕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浪式增长。②从空间层面分析,通过自然分界法将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盟为高度集约型(Ⅰ级),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为较集约型(Ⅱ级),呼和浩特市为一般集约型(Ⅲ级),赤峰市、通辽市为较粗放型(Ⅳ级),乌兰察布市、包头市、乌海市为粗放型(Ⅴ级)。③从驱动因素分析,人均GDP、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以及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以及治理水土面积对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负向驱动作用。[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未来应规范耕地流转,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协调产量与生态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6.
高原传统农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原传统农区不同梯度上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特征的差异性,选取云南省昌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农区垂直梯度上土地利用功能格局多样,近20 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表现为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别增加2 784.18,2 561.29 hm2,而生产用地减少5 345.47 hm2,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中、高起伏地貌区,生产、生活用地主要集中在低起伏地貌区。(2)高原农区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平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维持在0.598 2的良好水平,尤其在北部和中部的中、高起伏地貌区,坡耕地、低效园地等农业生产用地转入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用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发展; 而由于人口集聚、土地承载和利用过度,在中南部的低起伏地貌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现象多发,致使局部生态环境质量呈退化趋势。总体而言,伴随人口压力的转移和利用程度的减弱,高原农区土地利用整体格局趋于优化,土地利用功能可持续性增强,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87.
对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且就内蒙古土壤修复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为内蒙古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通过查阅文献、数据汇总、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近年来内蒙古在土壤修复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效,但是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还很不完善,未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所以,应制定完善土壤修复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土壤修复领域的科研投入,引进新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将土壤修复与相关行业的项目结合,配套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土壤污染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88.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圆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体积最大的花粉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最小的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P/E值最大的花粉为蚕豆(Vicia faba)1.77,最小的为莜麦(Avena chinsis)1.00;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孔、3沟、3孔沟、3~4孔沟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农作物花粉鉴定提供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地层中伴人植物(主要为栽培作物)信息的提取,推断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了解人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现代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89.
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类型果袋对霞晖8号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使果实的外观着色改变,糖酸比提高,风味改善。外黄内黑单层袋、外黄内黑双层袋(采前拆袋)使果面着红色水平提高。不同果袋处理比较,黄色单层袋果实的单果重最大,但红色色泽、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综合品质不佳,不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熟桃品种霞晖8号。白色单层袋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糖酸比、红色饱和度和色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带皮硬度、去皮硬度、亮度值、色调角、a*/b*等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果实综合品质较好。外黄内黑单、双层袋(采前拆袋)果实的单果重、外观色泽、花色素苷含量及糖酸比均较对照高,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和硬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合品质优于对照,尤以外黄内黑双层袋更好。  相似文献   
90.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