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2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24篇
  135篇
综合类   241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80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The effect of sludge and sludge compost as a mulch for dissipating raindrop impact and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high percolation rate was studied using a Paleudalf from South Africa. Three kg soil were packed in perforated boxes in a making a two cm layer, and subjected to five consecutive simulated rainstorms during a period of 26 days. A 4-day incubation was allowed between the first 4 storms and 10 days before the 5th storm. The soil was amended with either a dry waste activated sludge or a sludge compost at a rate equivalent to 45 Mg ha−1. The amendments (<2-mm) were applied either on the surface or mixed with the whole soil.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sludge and sludge compost reduced the final percolation rate (FPR) compared with the unamended control. The effect of the consecutive rainstorms on the average FPR from all the treatments was as follows: FPR after 1st storm 2nd3rd4th>5th. The effect of amendment on average FPR from all storms was: control>sludge mixed with the soil>surface-applied sludge>sludge compost mixed with the soil≥ surface-applied sludge compost. The decrease of FPR was not related to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r clay concentration of the leachates. The main chemical species that appeared in the leachates from the treated soils, and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five rainstorms, were ammonium and sulfate. Other ions, such as calcium and magnesium, were present in high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chate during the first storm but at low concentrations in subsequent storms. Nit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 during the first and fifth stor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e amendments resulted from mechanical and microbial clogging of soil pores.  相似文献   
602.
以苦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光照、3种pH和3种温度条件下苦草对NH4+的吸收动力学以及苦草根叶的吸收差异.结果表明:弱酸性组(pH 5.5)最大吸收速率和亲和力显著高于中性组(pH 7.0)和弱碱性组(pH 8.5);亲和力随照度增大而增大,但中等光强组的最大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温度试验中,最大吸收速率和亲和力先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然后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叶在苦草全株对NH4+的吸收中占主导地位,3种环境因子通过对叶的作用来影响全株对NH4+的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603.
采用60 Coγ射线 2 0 0Gy辐照处理 (晚粳“丙 92 1 2 4” 晚糯“绍糯选”)F2 干种子 ,经多代筛选获得晚糯稻突变体ZH2 0 6。ZH2 0 6经试种表现为产量高、籽粒大且品质优。 2年、2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 9 4% ;籽粒较双亲明显增大 ,千粒重较母本丙 92 1 2 4重 4 1g ,较父本绍糯选重 3 6g ,千粒重达 30g以上。糯性优于对照祥湖 84,更优于亲本绍糯选。 2 0 0 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浙糯 36” ,成为近 2 0年来在浙江省 (市 )级晚粳糯稻区域试验中 ,增产幅度和籽粒均达到最大的晚糯稻审定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辐射诱变同步改良糯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4.
在24℃无菌、无光照、不同碳素和氮素水平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以玉米切根根尖为食的长尾刺线虫Belono aimus longicaudatus的发育,结果表明,刺线虫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最短时间没有明显受到不同碳素水平的影响,碳素缺乏时,刺线虫的存活率和成虫的比率明显下降,在5-10倍于标准B5培养基中NH4^ 水平的环境下,没有观察到NH4^ 对刺线虫的发育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05.
植物体氮素损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氮素损失的研究重点多为氮肥在土壤运转过程中的损失.近年来,植株体内氮素损失愈来愈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逐渐开始了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拟从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发现,氮素损失的物种差异及生育期差异,氯素损失的形式及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06.
Nitroge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ssential ele- ments for plant growth and the NO3- N and NH4- N are the two forms of nitrogen in soil absorbed directly by flue- cured tobacco. Many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NO3- N to NH4- N ratios…  相似文献   
607.
曾科  王书伟  朱文彬  田玉华  尹斌 《土壤》2023,55(3):503-511
为了筛选出在水稻生产中应用效果更佳的硝化抑制剂,探讨三种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水稻季N2O排放、NH3挥发、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在太湖地区开展水稻季田间小区试验,在尿素中分别添加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以及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尿素添加三种硝化抑制剂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总量,抑制效果表现为DMPP(31.71%)>MHPP(30.40%)>CP(27.83%),不同硝化抑制剂间减排效果无显著差异;添加硝化抑制剂均显著增加了NH3挥发总量,促进作用表现为CP(58.7%)>DMPP(40.3%)>MHPP(25.3%),不同硝化抑制剂间差异显著;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增产幅度为MHPP(4.9%)>CP(3.3%)>DMPP(1.1%),不同硝化抑制剂间无显著差异,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表现为MHPP(15.7%)>CP(13.8%)>DMPP(10.9%),但不同硝化抑制剂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活性气态氮损失量和水稻产量,三种硝化抑制剂相比单施尿素均显著增加了单位产量活性气态氮排放强度,增加幅度表现为CP(50.3%)>DMPP(35.0%)>MHPP(17.8%),CP显著高于DMPP和MHPP。综合比较,生物硝化抑制剂MHPP在水稻生产中增效减排的作用优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CP和DMPP,但在生产应用中要与其他NH3挥发减排措施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其增效减排潜力,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BPH)是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抗褐飞虱水稻材料抗性机制不同,挖掘普通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并研究其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从广西普通野生稻‘W2183'挖掘出的位于4号染色体InDel标记S13和X48之间38 kb处新基因Bph36,以‘9311'和‘抗蚊青占'为感性对照,05RBPH16和NIL-Bph36为抗性对照,通过褐飞虱宿主选择性、蜜露量测定、褐飞虱存活率及褐飞虱生长速率等方法分析Bph36介导的抗褐飞虱机制;同时,以‘抗蚊青占'为感性对照,NIL-Bph36为抗性对照,通过qRT-PCR分析植物防御昆虫侵害的三大信号途径: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在抗性材料植株上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感性材料植株,抗性材料上的褐飞虱存活率、群体生长率及取食后排泄的蜜露量均比感性对照显著降低。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是寄主抗生性和害虫趋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qRT-PCR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后,各个时间段抗性材料NIL-Bph36植株中水杨酸合成相关基因EDS1PAD4PAL和水杨酸途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性材料‘抗蚊青占'植株中的表达量;抗性材料NIL-Bph36植株中,茉莉酸合成基因LOX2和茉莉酸积累基因AOS2的表达量比褐飞虱取食前显著提升,但是比同时段感性材料植株中表达量显著降低;褐飞虱取食后,抗、感性材料植株中乙烯信号途径基因EIN2的表达量都受到抑制,基因ACO3表达量都提高,但2种材料间的差异不显著。茉莉酸途径和乙烯途径参与了NIL-Bph36植株抗褐飞虱的基础防御反应,但Bph36激活的抗性不是茉莉酸和乙烯依赖的信号防御途径而是激活水杨酸依赖的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ph36与其他抗性基因聚合,培育兼有多种抗性机制和防御信号途径的优良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09.
陈子菱  董丹 《现代农业科技》2023,(6):136-140+145
本文以潮土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生物炭,探讨抑制剂和生物炭不同施用方法对潮土活性氮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g样土(干重)中,与添加尿素32.60 mg的处理相比,添加尿素32.60 mg+NBPT 0.07 mg的处理可以使NH3累计排放量减少33.33%,添加尿素32.60 mg+生物炭2.00 g的处理可以使NH3排放量显著增加133.33%;与尿素32.60 mg+生物炭2.00 g的处理相比,尿素32.60 mg+生物炭2.00 g+NBPT 0.07 mg的处理可使土壤NH3累积排放量减少47.25%。NH3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密切相关。在N2O排放方面,添加尿素32.60 mg+NBPT 0.07 mg的处理对N2O排放无显著影响。与添加尿素32.60 mg+生物炭2.00 g的处理相比,添加尿素32.60 mg+生物炭2.00 g+NBPT 0.07 mg的处理能使N2O累积排放量降低71.64...  相似文献   
610.
【目的】小 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化学杀虫性抗药性逐年上升,使 RNAi (RNA interference)农药广受关注。小菜蛾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SR)在细胞免疫中表现出吞噬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使其成为 RNAi 农药的备选靶标基因。为确定小菜蛾 SR 基因相关靶标,鉴定分析了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成员信息。【方法】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系统发育进化、蛋白质二三级结构预测、蛋白保守基序、磷酸化位点预测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小菜蛾 SR 基因家族有 12 个 CD36 蛋白序列,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结构,均含有多个亲水性和疏水性区域及 2 个跨膜螺旋区,蛋白质二、三级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无规则卷曲,磷酸化位点中丝氨酸含量最高。小菜蛾与家蚕(Bombyx mori)、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等 6 个物种共包含 117 条 CD36 蛋白序列,这些序列在进化树上分成 5 个分支,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聚为同一支,进化保守性强。小菜蛾 CD36px4、CD36px5 具有更复杂的三级结构,且 motif19、motif20 两个基序只存在 于 CD36px4,推测其在物种进化中发挥某些特异功能,CD36px4 磷酸化位点数量多达 143 个,可能与凋亡细胞的吞噬和清除功能表达有关。【结论】鉴定分析到 12 个小菜蛾 SR 蛋白均为跨膜型蛋白,且含有丰富的磷酸化位点,预测其可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传输、信号传递及能量代谢等机体活动,具有介导细胞凋亡、吞噬和清除凋亡细胞的功能,可作为 RNAi 农药的备选靶标,为小菜蛾 RNAi 农药靶标的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