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巴氏杆菌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发病中常造成内脏的广泛出血又被称为出血症,在感染健康家禽和家畜后,迅速发病,传染力极强,既可直接传染,又可间接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局部区域内可引起广泛的流行,危害巨大,因此,及时诊断和和科学的防治对于养殖业的防疫和管理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2.
为扩增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预测OmpH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通过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ORF)的寻找、编码氨基酸的推导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初步预测等,探讨了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全长1537bp,ORF包含1056bp编码351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有少量的α-螺旋和延伸带;推测OmpH蛋白有1个细胞黏附位点、3个糖基化位点。该研究为分析鹅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理化特性、制备单克隆抗体和设计表位疫苗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3.
用于分离和鉴定多杀巴氏杆菌的选择指示培养基的主要成份为胰蛋白膘(1%),胰蛋白胨(0.5%),蔗糖(1%),2.5%石蕊水溶液(0.25%)和1%中性红(0.5%)等。接种于该培养基后,于37℃培养24-48小时,多杀巴氏杆菌呈微红至玫瑰红色的露水珠样菌落,菌落边缘显示红色或兰绿荧光。而非多杀巴氏杆菌在37℃培养18-24小时的菌落显深紫红色(发酵蔗糖的细菌)或淡兰绿色或无色(不发酵蔗糖的细菌),在透射光线下观察,其边缘均不显荧光。当分离多杀巴氏杆菌时,如果在该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出现3-5个典型菌落时,则对多杀巴氏杆菌的鉴别率通常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CS株全基因组的毒力基因分析,以期从基因组角度了解P. multocida CS的致病性机理。常规方法分离细菌,并进行毒力鉴定。基于二代测序平台对P. multocida CS进行测序,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将其与GenBank中具全基因组来源于不同地域和宿主的P. multocida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猪肺疫病料中分离细菌滴鼻感染小鼠,测得其LD50为5×102 CFU·mL-1,显示较强毒性。将测序后的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登录号SUB11119617。通过对P.multocida CS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表明,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 599 048 bp,G+C含量为39.932%,编码CDs为2 580个,占整个基因组长度的69.6%,编码CDs的平均长度为952 bp。此外还有53个tRNA基因和3个rRNA基因。有87.95% 的编码CDs可进行COGs功能分类,29个为功能未知基因。利用RaAXML的最大释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 multocida CS株与1个猪源性、2个牛源血清A型毒株,和1个猪源性D型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 multocida CS株含254个毒力相关基因,分为4大类11小类。其中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的多个基因在不同的毒株(包括血清型)的分布存在多态性。通过对基因出现频率的分析发现,铁摄取系统相关的tbpA和铁复合物外膜受体蛋白基因(iron complex outer membrane receptor protein gene,irp)以及黏附的相关的ppdDompA基因在血清A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否与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P. multocida CS的分泌系统由Ⅰ型(hly基因)、Tat型、Sec-SRP型3种类型组成。其中,hlyD基因在不同的血清型的分布频率存在多态性。P. multocida CS株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s)由16个调节相关基因,12个感应相关基因和2个有hybrid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分布的多态性与不同菌株毒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组成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因在不同的血清以及同一血清型内出现频率存在多态性,它们与P. multocida菌株毒力强弱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5.
首先将多杀性巴氏杆菌谷氨酸脱氢酶的基因gdhA启动子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插入pMD18-T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巴氏杆菌表达质粒pMD18T-PGDH-VP2,用该质粒转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株。为了解重组质粒在巴氏杆菌中传代的稳定性以判断其作为重组活疫苗的可能性,将转化菌种在含氨苄青霉素及血清的平板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第9代,肉眼观察下的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见到菌体形态与原始菌种无明显差异;每隔3代提取质粒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检查,酶切图谱没有改变;用扩增PGDH的引物,将提取3、6、9代质粒进行PCR检查,均可见约300bp的PGDH基因片段。结果表明,pMD18-T中的大肠杆菌复制子能在巴氏杆菌中稳定传递至少9代,这为构建能在禽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中复制和表达外源基因的穿梭表达质粒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制备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有效控制贵州省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发生和流行。【方法】以实验室分离保存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地方流行株为菌种,通过涂板法测定该菌株生长曲线,并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该菌株对鸭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将该菌培养至终浓度为1×1010 CFU/mL后分别制备白油佐剂灭活疫苗和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经疫苗质量检验后进行免疫雏鸭试验;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评价比较两种疫苗的保护率,并对攻毒试验鸭肝脏、肺脏、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株培养至18 h到达峰值,活菌数可达1.0×1010 CFU/mL;LD50为5 CFU;制备的两种疫苗安全性良好;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一免后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可达62.5%,高于白油佐剂灭活疫苗(50.0%)及商品灭活疫苗(50.0%)。二免后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优势更为明显,免疫保护率可达87.5%,高于白油佐剂灭活疫苗(75.0%)及商品灭活疫苗(62.5%)。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一免后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能对肺脏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二免后在肝脏、肺脏和脾脏的保护效果上,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组优势明显。【结论】利用贵州地区流行的A:L1型菌株所制备的卡波姆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明显,能对贵州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7.
通过不同攻毒途径、不同攻毒剂量、不同采血时间及不同采血途径的试验表明,以翅静脉途径攻击多杀巴氏杆菌,剂量10亿/只,在鸡濒死挣扎时的即刻颈静脉无菌放血,可以自鸡体采集到最大量的含菌血,每只鸡37~39mL,再将血液进行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可最大限度地提取到血液中的巴氏杆菌,每只鸡300~400亿的总菌量。该结果与报道的提取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1000倍以上。提取的细菌灭活后免疫鸡,经异型菌交叉攻毒试验表明,体内繁殖的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特性,而体外培养菌则没有。用该方法提取的巴氏杆菌,其总蛋白和总糖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培养菌,提示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与交叉保护特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兔出血症-魏氏梭菌病-巴氏杆菌病三联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兔出血症(RHD)、魏氏梭菌病(CWD)和巴氏杆菌病(PMD)三联氢氧化铝甲醛灭活疫苗(兔三联苗)的研究,制备出了安全有效的兔三联苗。用2mL/只免疫实验兔,4天后对RHD和CWD、14天后对PMD均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21天后测定,疫苗的平均保护率为RHD97%、CWD86.2%、PMD65.2%;6个月后测定,平均保护率为RHD100%、CWD80%、PMD58.8%。该疫苗的保存期为8~10℃8个月。在此病流行地区使用兔三联苗免疫家兔1500万头份,有效地控制了该三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9.
2006年6~7月吉林省敦化市某鹿场的仔鹿发生急性死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微生物学综合诊断,确诊为鹿巴氏杆菌病。经及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0.
禽巴氏杆菌荚膜多糖-蛋白载体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EDC法和CNBr法分别交联禽巴氏杆菌荚膜多糖(CPS)与破伤风类毒素(TT),经Sephadex-G150柱层析和薄层层析鉴定表明;两种方法均获得一种大分子的CPS-TT结合物,该结合物免疫鸡的血清经二巯基乙醇(2-ME)处理后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出较高滴度的IgG抗体和一定量的IgM抗体,抗体消长情况监测结果;IgG抗体的峰值(4.88)在免疫后第21天,其后缓慢下降,持续至第24周左右。IgM抗体的峰值(4.26)在第14天,其后陡降,至第8周降至阴性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第8周和第24周时测出较强的二次反应和回忆反应。重复试验测出的IgG、IgM抗体滴度与本试验结果相近,第4周时攻毒保护率分别为100%和75%,且IgG抗体滴度与攻毒保护率的相关性较好,1:16以上可获得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交联方法稳定,重复性较好,制备的CPS-TT载体抗原实现了CPS由Ti抗原向Td抗原的转换。为研究一种新型的禽霍乱载体菌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