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4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57篇
  1127篇
综合类   59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5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37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次生碳酸盐结核的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南缘武功次生碳酸盐结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级结核中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分布特征、粒度及矿物组成,结合酸溶性元素分析,明确次生碳酸盐结核的形成过程及元素富集特点。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南缘武功全新世古土壤发育期间形成的碳酸盐结核主要由粒径250μm结核和粒径50μm结核相互胶结而成。次生碳酸盐首先在粘粒及细粉粒表面淀积,土壤颗粒间的孔隙随着淀积的进行逐渐被次生碳酸盐填充,碳酸盐结核逐渐形成并不断生长。随着结核的生长,碳酸盐含量大幅增加,从而稀释降低了有机质含量;同时,其颗粒组成逐渐变粗,粘土矿物含量减少。各级结核中酸溶性元素均以钙(61.03~207.36g/kg)为主,且与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因此,CaCO_3是结核中碳酸盐的主要形式。此外,酸溶性元素中含有一定量的次生无定形硅(8.90~10.70g/kg)和铝(2.78~5.06g/kg)以及粘土矿物中的钾(3.34~4.32g/kg)和镁(2.22~3.64g/kg);同时含有少量可溶性盐中的钠(0.70~0.85g/kg)。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除柳枝稷外,根际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高于非根际,分散系数和分散率低于非根际;不同植被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均低于非根际土。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相关性更显著。【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天然草地对于土壤微团聚体的改善作用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具有更好团聚结构,而且根际土壤分形特征能更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3.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辽东栎种群分布格局及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栎是子午岭地区主要的优势森林树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种群分布格局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其合理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调查结果表明:(1)辽东栎随取样面积的增大,种群聚集度呈现出小→大→小的趋势;随林龄的增加,种群由聚集分布趋向随机分布。(2)子午岭辽东栎林除局部林是与其他林木混交外,一般都是纯林,形成乔灌草的典型垂直结构。(3)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物种较为丰富且分布均匀,多样性大。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者的多样性指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特点。(4)林下幼苗的更新情况并不是太好,幼苗更新数量为80~210株.hm-2,且随外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27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与3种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反距离权重法(IDW),对研究区2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栅格化,并选用8个气象站点对栅格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检验站点月平均温度的模拟中,直接插值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大于1.0℃,而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的MAE值分别为0.485~0.776和0.242~0.509℃,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明显优于直接插值法,而趋势面分析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法更优;但在检验站点月平均降水量的模拟中,3种栅格化方法在模拟精度上并无明显差别。3种宏观地理因子中,海拔高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而纬度则对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结论】将宏观地理因子作为参数纳入到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尺度范围内温度的模拟精度,并且趋势面分析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法更具有优势;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在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95.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0~600 cm土壤剖面水分的长期连续测定,系统研究了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年内、年际变化的分层特征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的时程变化有分层特征,与利用类型关系密切;王东沟小流域0~5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剧烈, 0~150 cm土壤含水量在雨季前(6月)降到最低; 与雨季前相比,小麦地12月土壤水分恢复深度可达到460 cm,而刺槐林地、苹果园和苜蓿地土壤水分恢复深度最大达到260 cm左右;就同一测点比较,2011年刺槐林地和苹果园300~600 cm土壤含水量较2003年减少,而2011年小麦地和荒草地300~600 cm土壤含水量较2003年有所增加。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是驱动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土地利用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6.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例,选择农田(大豆)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12、25、30 a)刺槐、油松、苹果、柠条、沙打旺等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等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各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刺槐表聚性表现最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尤以刺槐的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高原八眉猪种质资源现状与繁育体系建设。[方法]在调查青海省互助八眉猪的数量和分布、体型外貌和体尺指标基础上,测定了高原八眉猪及其杂种猪的肥育性能,并探讨了高原八眉猪繁育体系的建设。[结果]青海省共有八眉猪470余头(公猪34头),二元杂种母猪2 700余头;经过近30年的保种选育,八眉猪的体尺指标显著提高(P0.05);肥育期长×(约×八)、约×(长×八)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八眉猪(P0.01),而(约×八)和(长×八)显著高于八眉猪(P0.05);对互助八眉猪保种场现有的155头八眉猪,将基础群公、母比例确定为1∶10,其中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的比例为1∶3∶6。最后,建立了高原八眉猪的二元和三元杂交繁育体系。[结论]该研究为建立高原八眉猪的合理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谈兵  龙兵  宋成舜  李聪秀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53-15455,15458
以高原城市——西宁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西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 ~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度由0.259 7增加到0.775 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0%,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粗放利用、基本集约利用和较为集约利用3个阶段;社会发展是影响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小麦品种整个生育期光合特性以及灌浆期光合特性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渭北旱塬小麦品种的改良,不同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呈递增趋势,现主推品种长旱58灌浆期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都处于较高水平,日均Pn达11.58 μmol·m-2·s-1,较40年代品种五指麦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000.
西北黄土高原区农业与生态恶化及恢复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采取生态学和农业历史地理学学科交叉的方法 ,对西北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化历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和以土地严重侵蚀为突出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在本应属于适生性稀树灌丛草原植被 ,仅适于草、畜业的半干旱地区 ,却以开垦草地为中心 ,一直持续了 30 0 0余年 ,成为愈来愈甚的粗放型农业 (种植业 )。论证了从特殊国情出发 ,正确处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与生态恢复重建的关系及其途径。可集中归结为 :在农牧交错带首先取得突破 ;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的过程中重建生态 ;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格局 ,在粮食精种和适度自给的前提下 ,推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逐步建成我国最主要的草业和牛羊肉、毛 (绒 )、皮及加工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