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106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6篇
  153篇
综合类   238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Temporary water bodies are temporally variable ecosystems supported primarily by rainwater. The biota supported by such water bodies present a range of capacities to remain in this environment for all or part of their life cycles. During floods, temporary pools can connect with permanent streams, promoting changes in trophic networks in the aquatic food web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nalyse the feeding ecology of a fish community in a temporary pool near of Tlacotalpan, in the Mexican southeas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the feeding habits. First, we identified feeding habits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as guilds of the fishes in the temporary pool: the annual killifish Millerichthys robustus (the only autochthonous species) is planktophagous; Cynodonichthys tenuis and Astyanax aeneus are insectivores; Dormitator maculatus and larvae of amphibians (Lithobates sp.) are mainly detritivorous; and Poecilia mexicana is planktophagous and insectivorous. We then estimated the effect of coexistence on niche breadth and overlap. The niches of M. robustus and P. mexicana evidenced overlap, but the breadth was adjusted inversely, suggesting feeding specialisation in M. robustus in response to competition. We documented the existence of two cohorts of M. robustus; the niche breadt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ohorts suggest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probably related to competition under variable conditions. The niche of C. tenuis and A. aeneus, and D. maculatus and tadpoles overlapped, following a pattern of feeding generalisation in response to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822.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  相似文献   
823.
824.
王坤  石娟  梁特 《植物保护学报》2023,50(6):1508-1517
为明确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黑腹尼虎天牛Neoclytus acuminatus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基于MaxEnt模型、ArcGIS软件及全球分布数据预测当前气候和未来气候(2个情景)条件下黑腹尼虎天牛在全球和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域,并分析影响黑腹尼虎天牛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62,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影响黑腹尼虎天牛潜在地理分布的5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是5月平均降雨量、11月平均最高温度、温度变化方差、7月平均降雨量和最湿季度平均气温,贡献率分别为40.5%、33.2%、23.9%、2.2%和0.1%。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黑腹尼虎天牛在全球的适生区较广泛,总面积约为3 928.63×104 km2,且在我国湖北、安徽及浙江等省存在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黑腹尼虎天牛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生区总面积会进一步增加,并且在我国的高适生区面积也会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25.
为探究太湖鱼类的营养生态位特征,于2019~2020年开展了太湖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调查,分析了鱼类营养生态位大小、生态位重叠度及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鱼类δ13C值范围为-27.67‰~-17.92‰,δ15N值范围为6.02‰~20.31‰。营养生态位大小(SEAc值)范围为0.14‰2~20.43‰2,其中黄颡鱼的生态位最大,光泽黄颡鱼的生态位最小。短颌鲚、陈氏短吻银鱼和鲢的SEAc值均较小,表明他们利用的食物源和生境范围较窄,鳙的SEAc值较大,表明其利用的食物源和生境范围较广。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为0~70.6%。大银鱼与翘嘴鲌的生态位重叠度最大(70.6%),其次为鲈与翘嘴鲌(39.9%),其余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范围为0~38.9%。短颌鲚与其他肉食性鱼类的生态位重叠度较小,表明他们之间的食物资源竞争较弱。陈氏短吻银鱼与鲢、鳙在生态位上存在明显的分离,这与陈氏短吻银鱼专食浮游动物有关。鱼类营养级范围为0.73~3.62,鮠一种的营养级最高,泥鳅的营养级最低。分析表明,鱼类营养生态位的大小与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以及对不同生境的利用程度有关;大部分鱼类间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鱼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分离。本研究结果也为太湖鱼类食物网分析及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26.
以晋中市梨园为例,初步调查了山西省中部旱地梨园的草本植物物种,共发现草本植物62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12种)。通过调查,梨园优势草本植物有皱叶酸模、斑种草、活血丹、荠菜、反枝苋和青杞等6种。物种多样性特征表现为:8月草本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均匀度(Pielou)指数表现为7月最高;香农(ShannonWiener)指数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随月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以6月最高。通过分析优势物种间的相关性及生态位重叠指数,斑种草、活血丹、荠菜等均适合作为当地旱作果园自然生草的适宜草种。  相似文献   
827.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相似文献   
828.
829.
非共识课题顾名思义是指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课题,即在项目评审中被认为可操作性不强或难度大、缺乏研究基础等不被认可的课题,也可以理解为原创性的、开拓性的、试探性的课题。文章应用营销学利基市场理论分析了非共识课题的价值,提出了需认真对待“星星之火”的非共识课题、进一步对非共识课题进行判识与审议、进行小额资助及非共识课题研究者需对课题负责4项意见建议来认识与支持非共识课题。  相似文献   
830.
【目的】了解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的生存现状,预测群落发展趋势,为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杉人工林退化形成的次生林群落为对象,设置50 m×50 m的标准样地6块,测量样地内胸径(D)≥3 cm的全部乔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并记录林木生长状况;对胸径(D)<3 cm的乔木幼苗、幼树,测量并记录其地径、高度、冠幅和林木生长状况;并在每个样地设置3个10 m×10 m的灌木样方,调查灌木物种组成、数量等。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以径级代替龄级分析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优势种群的数量化动态,并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的计测指标,计算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种间总体联结性。【结果】次生林群落为岷江冷杉 桦木林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13种,云杉已大量死亡。现存群落中,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完整,幼龄个体比例大,存活率高,为增长型种群;桦木(红桦和糙皮桦)幼龄个体比例低,存活率不高,已呈现出衰退趋势;槭树、花楸等小规模种群结构多不完整。种群数量化分析表明,各种群生存状态不稳定,易受随机干扰,受随机干扰时岷江冷杉种群最稳定,红桦种群次之,槭树、花楸等种群结构均不稳定。岷江冷杉种群在乔木层和灌木层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桦木在乔木层的生态位宽度仅次于岷江冷杉,优势明显,但其更新不良,在灌木层不具优势。乔木层、灌木层物种间总体均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结论】研究区次生林群落为正向演替,种群优势度与生态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各种群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阶段,群落结构尚不稳定。桦木种群在乔木层优势尚存,但在灌木层更新受到限制,不具备发展成优势种群的条件;云杉人工林则必被淘汰;岷江冷杉在乔、灌木层均有较大优势和生态位宽度,表现出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区次生林的经营应以培养冷杉林为主,为冷杉林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