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25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8篇
综合类   208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6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应用RFV评价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禾本科牧草3种、豆科牧草3种和菊科牧草3种分别于6月、7月和9月刈割晾干,共制得27个样本。通过应用饲料相对指数(RFV)进行综合评定可知:将6月、7月和9月分别刈割的同一品种牧草混合后,品质最好的为中苜2号,其次是沙打旺,再次是沙蒿,最差的是花棒;同种牧草不同刈割期比较可知:对于禾本科牧草来说,针茅、冰草和中苜2号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对于豆科牧草来说,花棒、沙打旺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但草木樨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则为6月9月7月;对于菊科牧草来说,沙蒿、猪毛蒿、籽蒿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7月6月9月。  相似文献   
62.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63.
溶磷细菌是主要的根际促生菌的类群之一,其在发展绿色农业和荒漠化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作物等,而对于荒漠草原植物溶磷细菌的研究尚很缺乏。该研究利用涂布划线方法、以无机磷培养基从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四种优势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溶磷细菌,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锑抗比色法检测菌株的溶磷能力。从4种优势植物兔唇冬青草、银灰旋花、蒙古黄芪和短花针茅根际土壤共分离得到42株溶磷细菌,归为五个类群19个属。其中19株(45.2%)属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5株(11.9%)属于芽孢杆菌纲(Bacilli),16株(38.1%)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1株(2.4%)属于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1株(2.4%)属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溶磷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GP0501、GP0506、GP0507和GP0509在42株菌种中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分别为77.57、65.89、58.08、68.02μg/mL,都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寻荒漠草原区人工草地适宜的混播组合,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与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尧扁穗冰草也A. cristatum (L.)Gaertn页尧沙生冰草(A. desertorum Schult.)和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等4 种禾本科牧草以2颐1 的比例混播,比较荒漠草原区不同混播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混 播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扁穗冰草和紫花苜蓿+沙 生冰草两种组合居中,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组合最差;在荒漠草原中,混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生物量,且豆科 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有利于两种牧草的正常生长,是一组很好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65.
荒漠草原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荒漠草原豆科与禾本科两科牧草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豆科牧草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禾本科牧草,两科牧草Pn 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并且豆科牧草峰值较禾本科牧草晚;豆科牧草E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禾本科牧草E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豆科牧草Gs,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禾本科牧草Gs日变化基本呈下降趋势;两科牧草Ci日变化趋势呈“V”型规律曰豆科牧草叶面积指数( LAI) 、叶比重(SLW)、叶绿素a/b 值营养成分和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具有更高的光合利用效率和营养价值;豆科牧草根冠比(R/S)高于禾本科牧草,表明豆科牧草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而禾本科牧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相关性分析表明,牧草光合特性更多影响其自身营养成分,土壤有机质及其有效成分更多影响牧草产量。综合分析比较,豆科牧草可作为荒漠草原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66.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南典型草原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小气候与土壤水分的关系,通过野外测定,研究了水平沟、鱼鳞坑和封育3种恢复措施下地上20 cm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及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表水分的关系,发现地上20 cm处气温和0~20 cm土壤含水率为水平沟>鱼鳞坑>封育草地,风速则相反;地上20 cm处湿度、0~15 cm土壤温度为封育草地>水平沟>鱼鳞坑;土壤0~20 cm含水率与地上20 cm处的风速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8.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哈雅教学牧场 ,采用随机区组法对短花针茅草原在不同刈割时期、次数和高度下的生物量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短花针茅草原的合理利用方式 ,为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短花针茅草原对刈割高度较为敏感 ,适宜的刈割高度为 2 cm;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生长缓慢 ,再生能力差 ,不宜于频繁利用 ,一年适宜利用 1 -2次 ;考虑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 ,一年两次利用的间隔期应为 2 -3个月 ;一年一次利用的最佳利用期为 8月中旬以后。  相似文献   
69.
刈割对荒漠草原几种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可喻  赵萌莉 《草地学报》1996,4(2):126-133
1994年3-10月在内蒙古达茂联合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研究刈割处理对六种牧宽大不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引起徼草茎基和根部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当株高8cm,时留茬2cm的刈割处理,对贮藏碳水化合物的总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0.
在所测78种植物中,光合(Ph)、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值,分别以反枝苋、藜和西伯利亚滨藜最高。在不同分类系统中,Ph、Tr和WUE个指标,C4植物大于C3植物;双子叶植物通常大于单子叶植物;藜科植物高于其他科植物;1—2年生草本高于其他生活型植物;撂荒地植物一般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的植物。方差分析表明,光合速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在各分类系统中均高于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