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1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88篇
基础科学   19篇
  274篇
综合类   924篇
农作物   256篇
水产渔业   278篇
畜牧兽医   436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44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种植方式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芳  陈井生  刘大伟 《作物学报》2018,44(10):1539-1547
利用Illumina M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 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轮作及连作大豆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组测序, 初步分析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从6个土壤样本中共获得25 419个OTUs, 鉴定到细菌的47个门, 147个纲, 709个属。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是供试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 占所有细菌群落总数90%以上。连作4年总OTUs及丰富度最高, 连作20年最低。不同轮作方式土壤细菌丰富度差异不显著(P > 0.05), 短期连作与长期连作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显著(P < 0.05)。不同轮作方式下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低于连作方式, 芽单胞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同地区连作方式。土壤功能细菌根瘤菌(Bradyrhizob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溶杆菌属(Lysobacter)、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年限连作下高于轮作。长期连作土壤优势细菌丰度与轮作土壤相似性更高。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不同地区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致病力差异,采用重复序列PCR基因指纹(repetitive element palindromic PCR,REP-PCR)技术和薯片接种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6个市区县的59株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对59株菌株扩增出41个清晰的条带,其中36个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4~10之间,平均为7.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768、0.2801和0.4186,其中湛江种群多样性最高,南宁种群多样性最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59株菌株可被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划分与菌株来源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不同地区病菌种群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其中合浦种群与湛江种群致病力最强,万州种群致病力较弱。表明甘薯茎腐病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993.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 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 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4.
高产池塘养殖鱼细菌污染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妍 《水产学报》1996,20(1):92-96
高产池塘养殖鱼细菌污染的季节变化陶妍,骆肇荛(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养殖鱼类,高产池塘,细菌污染,鲜度,季节变化STUDIESONSEASONALVARIATIONINBACTERIALCONTAMINATIONOFFISHCULTURE...  相似文献   
995.
根据抗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单链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及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用重叠延伸PCR法合成了单链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经(Gly4Ser)2Linker连接,获得完整的单链抗体基因ZEN2 scFv。将ZEN2 scFv与碱性磷酸酶(AP)编码序列连接形成融合蛋白基因ZEN2 scFv-AP,构建到pE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中均检测到1条分子质量为75 ku的可溶性蛋白条带,ELISA分析证实,细菌表达的ZEN2 scFv-AP融合蛋白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这一研究结果为建立快速、灵敏、经济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ELISA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对赫章县烟草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病害在赫章县轻度发生,大多数烟草品种发病不严重,但零星的发病也应引起重视,加强监测和防治,以免病害扩展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97.
防治棉花黄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平皿对峙和促生实验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从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282株细菌,加上实验室筛选获得的对番茄有防病促生作用的21株细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共获得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作用并能够有效促进棉花发芽和生长的菌株10株.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筛选,获得了5株对棉花黄萎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分别为S44、S258、S128、S37、S171,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相对防效分别为38.53;、60.29;、39.58;、32.75;和37.02;,而化学农药福多甲的防治效果仅为28.34;.同时5株生防菌均能促进棉花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98.
黄瓜细菌性白枯病CU-PV 07菌株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CU-PV 07菌株引起的黄瓜细菌性白枯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弄清该致病菌株分类地位及基因序列,对做好病害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通过症状观察与对致病菌的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害症状为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间白色膜质,四周具晕圈,病部未见菌脓;CU-PV 07菌株菌体杆状,菌体大小为(1.1~5.2)μm×(O.7~2.1)μm;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鞭毛极生1-2根;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可知.该病菌CU-PV 07菌株与Pseudomonasviridiflava一致,在构建的系统演化树上应为同一个族群.可见.黄瓜细菌性白枯病菌的病原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 1930)Dowson 1939].  相似文献   
999.
In natu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have been proven to be the essential communication media between co-occurring microorganisms and to influenc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a metabolomics survey of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an artificial co-culture related to a hydrothermal vent fungal–bacterial community comprising 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and Streptomyces and their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The fungal strain was found to increase the secretion of notoamides and the compound cyclo(Pro-Trp) produced by the actinomycetes strain was discovered to be the responsible molecule. This le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ungi transformed cyclo(Pro-Trp) synthesized by the actinomycetes as the biosynthetic precursors of notoamides in the chemical communication.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Streptomyces sp. WU20 was efficient in transforming amino acids into cyclo(Pro-Trp) and adding tryptophan as well as proline into the chemical communication enhanced the induction of the notoamide accumulation. Thus, we propose that the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synthetic metabolically-mediated chemical communication might be a promising means of speeding up the discovery of novel bioactive molecul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for the chemical communication.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highlights the utility of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 as an effective tool in the direct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000.
影响乳酸菌胞外多糖提取效果的因素较多,采用Savage法去除蛋白,发酵上清液浓缩到原体积的1/3,加入3倍体积的无水乙醇进行醇沉,选择8000r/min作为醇沉溶液的离心速度,离心2次,透析12h以上,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产胞外多糖进行提取,达到了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