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UPLC-PDA法测定杨树花口服液中非法添加物黄芩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UPLC-PDA法)测定杨树花口服液中非法添加物黄芩苷,取适量黄芩苷对照品、杨树花口服液阴性样品、阳性添加样品、抽检样品经50%甲醇溶解,超声提取,滤液过滤并定量稀释后,作为供试品溶液,采用UPLC-PDA法检测。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TMHSS T3色谱柱为分离柱,柱温:35℃;流动相体系:A项为乙腈,B项为0.4%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5 m L/min;进样量:10μL;选择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78 nm,上机测定。通过保留时间、光谱图、峰纯度等参数对黄芩苷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黄芩苷在0.5~100μg/m 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杨树花口服液中添加黄芩苷0.05 mg/m L,信噪比(S/N)3,确定为方法的检测限;添加0.1 mg/m L,信噪比(S/N)10,确定为方法的定量限;杨树花口服液在0.1、0.2、0.4、0.6 mg/m L黄芩苷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95%~105%,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完全满足检测需求。而且峰纯度角与阈值符合要求。本方法经济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杨树花口服液中非法添加黄芩苷的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2.
四种药用植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四种药用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提取物黄芩苷、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和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R.Br.]的全草丙酮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蘑菇青霉病菌(Tenicillium sp.)和蘑菇根霉病菌(Rhizoqus sp.)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药用植物对所供试菌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黄芩苷对灰霉和根霉的抑菌作用显著,抑菌率均达到80%以上;蒲公英、白屈菜和博落回的丙酮提取液在0.1 g/ml的浓度下对蘑菇根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3.
芩红灌注剂是一种新研制的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了确保芩红灌注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研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芩红灌注剂中黄芩、金银花和红花进行定性鉴别,参照《中国兽药典》中灌注剂的检查方法,对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pH、无菌、有关物质和装量等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黄芩苷进行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芩红灌注液样品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在相应位置上呈现相同颜色的斑点,表明用于鉴别黄芩、金银花和红花的TCL法专属性、重现性和耐用性均良好,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pH、无菌、有关物质和装量均符合相关规定,并确立芩红灌注剂的相对密度为不低于1.00(30 ℃),pH为5.0~7.0,测定芩红灌注剂中黄芩苷含量的HPLC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线性、专属性和耐用性均较好,含量测定中黄芩苷在0~9.2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1.34%,n=9)。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准确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芩红灌注剂的质量控制,为其大规模的生产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建立仔猪免疫损伤模型,研究黄芩苷对LPS诱导的仔猪血管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和MLCK-MLC信号通路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机制。试验选取42头健康仔猪,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LPS模型组(B组)、LPS+丙酮酸乙酯处理组(C组)、LPS+氟尼辛葡甲胺处理组(D)和LPS+黄芩苷处理组(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 mg/kg,E、F、G组)。饲喂7 d后,攻毒前0.5 h进行药物处理,处理组及模型组腹腔注射LPS,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诱导6 h后再次给药。试验1 d后,采集主动脉血管样品2份,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观察血管中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密封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血管MLCK-ML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肌球蛋白轻链2(MLC2)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p-MLC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LPS诱导后,仔猪血管中ZO-1、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黄芩苷处理能明显提高仔猪血管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LPS模型组MLCK和p-MLC2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黄芩苷能显著下调MLCK和p-MLC2表达量(P<0.05),各组间MLC2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LPS能引起仔猪的血管损伤,激活MLCK-MLC信号通路,影响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及功能,黄芩苷对LPS诱导的仔猪血管紧密连接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试验结果为黄芩苷用于治疗猪的炎性血管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从黄芩中微波辅助提取黄芩苷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研究运用新型分离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法(MAE)来提取黄芩中的黄芩苷.分别选用水、乙醇、氯仿、正己烷、石油醚作为萃取介质,在间歇微波辅助提取装置中,对10 g黄芩原料进行微波辅助提取实验,得出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黄芩原材料粉碎粒度200目,溶剂为60%乙醇溶液,微波辐射8 min.同时还对微波辐射时间、溶剂、物料粒度等条件对黄芩苷得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质量稳定、速度快、萃取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6.
为了研究黄芩苷对H6N6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病毒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选用6-8周龄小鼠108只,随机平均分为阴性对照组、病毒阳性组、低、中、高黄芩苷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攻毒:阴性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0.2mL/只,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H6N6禽流感病毒(108EID50) 0.2mL/只;治疗:攻毒3 d后进行灌胃给药,黄芩苷治疗组(0.014,0.028,0.056 mg/只/d),西药对照组(0.39 mg/只/d),病毒阳性组、阴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后3、6、9 d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通过对各组别患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治疗后3、6、9 d高剂量黄芩苷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目均极显著低于病毒阳性组和低、中剂量黄芩苷组(P0.01);(2)在治疗3、6和9 d时淋巴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病毒阳性组、低剂量黄芩苷治疗组和中剂量黄芩苷治疗组(P0.01或P0.05),与西药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治疗3、6和9 d时,所有黄芩苷治疗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病毒阳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合西药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4)在治疗3、6和9 d时所有黄芩苷治疗组血小板数目均极显著低于病毒阳性组(P0.01)。小结:黄芩苷在较高浓度时,对H6N6禽流感引起的炎症反应,具有降低白细胞总数,抑制出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本实验旨在建立HPLC同步测定四黄止痢复方中黄芩苷和小檗碱的方法,四黄止痢复方中草药经甲醇提取,以甲醇-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C18色谱柱分离,278 nm波长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2 mg/L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58±0.897)%、(98.401±0.882)%;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1%。因此本法适用于四黄止痢复方中黄芩苷和小檗碱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8.
对HPLC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以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标准限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黄芩苷与甘草酸对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黄芩苷(baicalin,BL)和甘草酸(glycyrrhizin,GZ)口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探讨其对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在体内的代谢和肝微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YP1A、CYP3A活性的影响。异育银鲫连续7 d分别口灌黄芩苷(100 mg/kg)和甘草酸(100 mg/kg),以口灌玉米油作为对照。末次给药24 h后每组随机取10尾腹腔注射恩诺沙星(10 mg/kg),采用单个动物连续采血,HPLC测定血浆恩诺沙星和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cipmfloxacin,CIP)浓度,分析药动学及其参数;同时每组选取6尾检测肝微粒体CYP1A和CYP3A活性。结果表明:(1)黄芩苷(BL)和甘草酸(GZ)对恩诺沙星的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恩诺沙星峰浓度(Cmax)降低,曲线下面积(AUC)减少;(2)口灌BL和GZ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消除半衰期(t1/2z)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总体清除率(CLz/F)则增大,说明黄芩苷和甘草酸促进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消除;(3)口灌BL和GZ后,BL组和GZ组的Cmax-CIP/Cmax-ENR比值分别为1.48%、2.22%,对照为0.95%;BL组和GZ组的AUC0-t-CIP/AUC0-t-ENR比值分别为2.16%、1.76%,对照组为1.7%。综合分析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峰浓度、Cmax-CIP/Cmax-ENR和AUC0-t-CIP/AUC0-t-ENR比值可以得出,黄芩苷和甘草酸对恩诺沙星N-脱乙基具有诱导作用;(4)与对照组相比较,BL组和GZ组的7-乙氧基异吩唑酮-O-脱乙基酶(EROD,CYP1A标志酶)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CYP3A标志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说明黄芩苷和甘草酸对CYP1A和CYP3A都有诱导作用。结合以上结果,认为黄芩苷和甘草酸加速了恩诺沙星的消除和其代谢产物CIP的生成,很可能与诱导CYP1A和CYP3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0.
采用RP—HPLC法测定双黄败毒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样品用70%乙醇超声处理,以C18为固定相,甲醇-水-磷酸(45:55:0.2)为流动相,280nm为检测波长,用HPLC法测定其中黄芩苷含量。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0.16—0.96μg,r=0.9997(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2%,RSD为1.57%(n=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