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1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102.
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决定了花色苷含量的高低,综述国内外对彩色马铃薯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多个相关酶基因已经通过二倍体或四倍体马铃薯完成了cDNA的克隆,研究发现部分酶基因的启动子容易受到UVB辐射、低温等外界环境条件的诱导。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马铃薯花色苷的开发利用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马铃薯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日活动规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放归自然初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雄性:觅食40%,游走28%,追逐25%,警戒3%,静栖和其他的时间各2%;雌性:觅食65%,游走25%,静栖和其他各3%,警戒和追逐各2%。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前各出现1次游走和觅食高峰。  相似文献   
104.
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 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 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夏季沙浴地选择的特征。【方法】于2007-07-2007-08,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设点,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夏季沙浴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8条样带上36个试验样方和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褐马鸡夏季偏好选择的沙浴地的特征为:阔叶林,乔木盖度30%~50%,直径10~20cm,高度小于10m,密度0.05~0.10株/m2;灌丛盖度大于50%,高度小于1.5m,密度大于5株/m2;草本盖度大于30%,高度大于10cm;海拔大于1400m;坡度大于30°,位于阳坡,坡位为上坡位,多为山脊;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和林边距离均大于500m,隐蔽级小于10%。确定了褐马鸡沙浴地资源选择函数,其正确预测率为94.7%,影响褐马鸡夏季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隐蔽级和草本高度,次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和草本盖度。【结论】确定了夏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与次关键因子,对了解褐马鸡沙浴地的环境特征以及选择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研究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择96只健康育成期环颈雉鸡,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益生菌EM(0.1%)、植酸酶(300U·kg-1)进行生长、代谢试验,研究EM、植酸酶对雉鸡育成期生长、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单一添加EM或植酸酶,还是同时添加EM和植酸酶,均能够显著提高促进育成期雉鸡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EM、植酸酶处理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8.95%(P<0.05)、5.34%(P<0.05),对采食量及平均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添加EM、植酸酶处理组代谢能、粗蛋白及总磷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6.2%(P<0.05)、4.8%(P<0.05)、4.9%(P<0.05),而存留氮量提高6.45%(P<005),益生菌EM和植酸酶在雉鸡育成期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存在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7.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冬季沙浴地选择进行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带上测定54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褐马鸡沙浴地偏好利用下坡位、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山坡面和山脊,对中坡位是随机选择,避免选择中上坡位、阴坡和山沟。对林型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褐马鸡冬季通常选择水源距离、林边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较小的低海拔地方作为其沙浴地,且其沙浴地以乔木数量低及其盖度、高度和直径较小、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但盖度大、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以及可视度高为主要特征。褐马鸡也选择岩洞作为沙浴地,占总沙浴地的35.19%。对19个岩洞和35个非岩洞沙浴地进行比较,表明岩洞沙浴地具有人为干扰距离大、坡度大、可视度低、乔木数量和盖度较大而直径小、灌丛数量和盖度大、草本高度较高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人为干扰距离、坡位、林边距离、海拔、可视度、灌丛盖度和乔木数量具有重要作用,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冬季沙浴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3.60%。  相似文献   
108.
TM影像中水体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利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中水体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对细小水体提取的局限性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水体提取方法。首先利用TM2+TM3〉TM4+TM5的谱间关系提取水库、坑塘、宽的河流,然后将由3个波段组成的假彩色合成图转换到IHS彩色空间,构建模型进行细小水体的提取,最后将用2种方法提取的结果进行合开,可以完整地将水体提取出来。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细小水体提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