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9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林业   149篇
农学   303篇
基础科学   48篇
  901篇
综合类   2267篇
农作物   303篇
水产渔业   523篇
畜牧兽医   1205篇
园艺   93篇
植物保护   37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实验对正常海带用褐藻酸降解菌进行了人工感染,经培养使其产生烂斑,通过组织显微切片进行比较观察,发现褐藻酸降解菌首先侵入内皮层,然后再逐渐侵入到外皮层、髓部,最终导致海带病烂。切片中发现在侵染海带切片内皮层的细胞中,有大量储藏颗粒,形成椭圆或圆形。其直径范围在1.5-4.0μm之间,平均直径为2.7μm。该颗粒主要存在内皮层,从其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分析,与褐藻酸降解菌的侵入有关,并作为营养起到促进菌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福建省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沿海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的疾病种类、主要发病鱼类、疾病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进行调查,总结出福建省海水养殖鱼类近三年共发生24种疾病,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细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性疾病11种,不明原因疾病7种。这些疾病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病毒病、弧菌病和本尼登虫病。  相似文献   
104.
对3种微生态制剂改善河蟹养殖池水质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各池中分别加入超浓缩光合细菌(PSB)、西菲利活菌生物净水剂、活菌净水剂以及3种微生态制剂组成的混合制剂。观察氨态氮、亚硝态氮、硫化氢、溶解氧、化学耗氧量、pH及异养菌总数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3种微生态制剂均能改善水质,抑制异养菌的过度增长,但对水质指标的改善各有侧重,混合制剂优于单一制剂。  相似文献   
105.
采用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活性污泥系统的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随机测定了71个克隆子序列(1 500bp),BLAST比对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多样性,可分为6个主要类群,其中,拟杆菌(Bacteroides)类群和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类群在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8.03%和32.39%;其次是β-Proteobacteria,占19.72%;Firmicutes,Candidate division TM7和α-Pro-teobacteria类群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4.23%,4.23%和1.0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具有可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的食酸菌(Acidovorax),包括假单胞菌(Pseudomonas),红环菌(Rhodocyclus)等细菌。  相似文献   
106.
王美珍 《水产学报》2005,29(5):682-687
研究了杭州湾南岸慈溪滩涂贝类养殖区的微生物在水平、垂直及季节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个采样区的异养细菌的数量变动在1.62×103~6.62×105cfu.g-1之间,平均值为4.28×104cfu.g-1,细菌数量在春季和夏季的数量偏低,10月份异养细菌的数量开始上升,并于11月份达到最高,表层高于底层;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最高,为主要的优势种,具有陆源性特点。各站位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和硫酸还原菌的检出率均为100%,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整体上数量具有表层高于底层的特点,3种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季节演替与异养细菌具有类似的结果,均为10-11月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7.
为从蛋白质水平研究细胞因子在鲤体内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合成变化,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克隆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基因含有部分抗原决定簇的片段,引入双酶切位点Bam HⅠ和HindⅢ后连接至p ET-32a/21a,构建相应的表达载体,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此作为实验工具,检测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鲤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变化。结果显示,基因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约为31.8、31.7、35.3、32.5、18.0和33.6 ku;抗体效价达到2.4×106;在病原菌感染后的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2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呈现出不同的合成变化。研究表明,制备的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亲和力和特异性,可用于鲤细胞因子的定量研究,该抗体的获得为鲤免疫应答与细胞因子合成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取的鲤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2、IL-10和TGF-β的抗体亦可用于其他鱼类细胞因子蛋白质水平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浙江近海浒苔Ulva spp.(Enteromorpha spp.)外生细菌多样性,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16S rDNA测序分析的方法,从舟山朱家尖、宁海国华电厂和奉化南沙3个地区分离到可培养的浒苔外生细菌及其周围海水细菌65株。根据细菌菌落特征和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将分离到的细菌分为26种表型。16S rDNA序列测序比对发现:菌株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深海杆菌属(Idiomarina)、Phaeobacter、Roseivirgaj和Silicibacter等23个属相应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对不同地区浒苔外生细菌进行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1)宁海国华电厂的浒苔外生细菌多样性最丰富,多样性指数为93.98%;(2)浒苔外生细菌与其生活地区密切相关,其群落组成具有地域差异,其优势类群也不尽相同,但均归属于变形菌门。  相似文献   
109.
多糖和益生菌对暗纹东方纯免疫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雪铭 《水产学报》2006,30(3):377-382
2003年春以来,山东、辽宁等地区养殖的仿刺参出现急性口围肿胀症,其症状是口围肿胀,体表溃烂,排脏,管足附着力下降,脱落沉至池底,死亡率较高。从病参口围、体表及体壁分离出优势菌10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菌株KW21、KW22、KW23、NB13和NB14是引起仿刺参出现急性口围肿胀症的病原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KW21为Mahnomonas dokdonens/s;菌株KW22和菌株NB13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两者均与Vibrio splendidus有较高的相似性(99%,98%);菌株KW23为Vibrio tapetis;菌株NB14为Vibrio sp.。5株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电镜下观察菌株KW21棒杆状;菌株KW22、KW23、NB13和NB14分别为杆状、弧状、卵圆形和卵圆形,且都具有单极生鞭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红霉素对5株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Vibrio tapetis,Vibrio splendidus和Marinomonas dokdonensi作为仿刺参的病原菌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0.
青岛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岛近海度假区、港口区、养殖区、工业区4类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海洋异养细菌平板涂布培养法分离细菌,基于16S rDNA的扩增性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进行聚类筛选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青岛排污口邻近海域可异养培养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变形菌门细菌数量占总测序数量的68%,其中γ-变形菌纲的数量在变形菌门中占88%;不同海域中细菌组成与分布有所不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细菌种类较少且各海域分布有所不同,但γ-变形菌纲的弧菌属细菌(Vibrio sp.)在4类海域中均被发现,占总检测量的18.54%,其中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占弧菌总量的25%。不同海域也检测到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campbellii、V.parahaemolyticus等水产养殖业的潜在致病菌。根据16S rDNA系统进化关系和细菌门类聚类分析得到的结论推断,工业区与养殖区海域的细菌组成和分布相似度较高,推断各海域的细菌组成与排污口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