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00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28篇
  92篇
综合类   22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杨桦次生林种群内树种构成、主要种群及不同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杨桦次生林中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山杨和白桦的株数比例、断面积占有明显优势。②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山杨和五角枫均呈显著性聚集分布,白桦和棘皮桦分布格局,均呈先聚集分布、后随机分布,在大尺度上均匀分布,优势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③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属于聚集分布,只有部分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④不同径级之间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大树和幼树的空间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呈负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22.
冀北山地河岸缓冲带净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充分了解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的方法,选取冀北山地5种不同植被类型河岸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对地表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在5种不同植被类型河岸植被带中,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各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COD、TN、TP的去除率基本呈增加趋势,但对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各异,华北落叶松林能在较窄的距离内较迅速去除径流中COD、TN、TP.[结论]各标准地对地表径流中不同污染物的削减各有优点,在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生态植被修复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河流水质污染特点选择植被类型.冀北山地在建设较窄河岸缓冲带时,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华北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冀北山地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土类一棕壤、褐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在冀北山地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2个棕壤、3个褐土剖面的发生特性,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确定了各土壤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通过检索确定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地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于3个土纲(雏形土,新成土,淋溶土),3个亚纲,4个土类,4个亚类.同时探讨了该区5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初步拟定了5个土族、5个土系.  相似文献   
24.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困难立地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探讨植物叶、根形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策略,是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可为困难立地造林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0年生柽柳Tamarix chinensis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比叶面积(SLA)、细根比根面积(SRA)和比根长(SRL),并对0~60 cm不同土壤层次的全N、全P、速效K、Na、Mg、Ca、Zn、Fe、Cu等营养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盐碱地植物柽柳地上及地下部分形态特征及其与盐碱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格局的相关性。【结果】1)在晋北干旱区重度盐碱胁迫下的柽柳SLA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胁迫(F=3.301,P=0.041);SRA在重度盐碱胁迫下高于轻度和中度胁迫,与轻度胁迫差异显著(F=0.154,P=0.015);SRL在不同盐碱胁迫等级下无显著差异(F=0.808,P=0.632),但在重度盐碱胁迫下其值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胁迫。2)土壤全N含量表现为浅层高于深层,且重度胁迫盐碱含量明显低于轻度胁迫,全P、Cu含量在不同盐碱胁迫及不同土壤深度差异均不显著,速效K、Fe含量在不同盐碱胁迫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格局,Na含量在不同盐碱胁迫下差异显著,Mg、Ca、Fe含量在15~60 cm土壤表现出重度盐碱胁迫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胁迫土壤,Zn含量在不同盐碱胁迫间差异不显著。3)不同的土壤营养元素对柽柳叶、根形态特征的作用机制不同,土壤速效K与柽柳SLA、SRA和SRL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Zn与柽柳SRA、SR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P和Fe含量与SR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以30~45 cm土壤养分含量与柽柳形态特征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土壤深度全N含量与SLA、SRA和SRL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38,0.019,0.006)。【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树种立地适应性评价、该区域植被恢复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6.
2008年在采集到的胶南市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根际土中,分离鉴定出无孔小咽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非同无孔小咽线虫Aporcelaimellus alius和食淀粉无孔小咽线虫A.amylovorus。其中,非同无孔小咽线虫A.alius的鉴定特征是雌虫虫体强壮,唇区缢缩明显,角质层由明显的两层组成,阴唇骨化明显,尾长是肛门处体宽的0.7~0.8倍;食淀粉无孔小咽线虫A.amylovorus的鉴定特征是虫体中等,唇区缢缩明显,角质层光滑,由两层构成,雌虫阴唇骨化明显,尾长是肛门处体宽的0.9~1.1倍。  相似文献   
27.
"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人类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对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8.
经调查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 Heydel.)在新疆北部危害钻天榆等近20种阔叶树,造成严重危害,在克拉玛依市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内越冬,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都能见到成虫,卵和幼虫,各龄幼虫终年可见,在该天牛上发现了3种寄生蜂;脊虎天牛菜洛茧蜂,长腹盾长茧蜂(国内新记录)和酱色齿足茧蜂;3种寄生真菌:球孢白僵菌=腐皮镰孢和亮白曲霉。  相似文献   
29.
“南竹北移”是将在南方生长良好的竹类品种移植到北方适宜地区,以满足北方地区常绿植物品种种植和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适宜”是“南竹北移”的必要条件。泰山处于暖温带气候区,温湿度适宜,海拔1 300 m以下土体湿润度大,一般土层较厚,为“南竹北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分析了泰山竹类的种植历史、引种种类、生长现状等。  相似文献   
30.
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海南、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福建、浙江沿岸,向北可达长江口。2003年5月9日在黄海北部(北纬39°35′01″,东经122°51′50″),由于渔业生产误捕的中华白海豚,是迄今为止该种发现的最北记录,笔者报告了对该海豚的外形和内脏器官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