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51篇
  124篇
综合类   345篇
农作物   78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207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通过对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的表型性状调查,研究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探讨毛叶木姜子的表型特征,为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川西地区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6株毛叶木姜子实生单株,对果实、叶片、种子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川西地区毛叶木姜子表型多样性。[结果](1)从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结果来看,试验区内毛叶木姜子表型性状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变异幅度大。其中,果实百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5.93%;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31%。(2)在相关分析中,各性状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显著或显著的差异。(3)主成分分析显示,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百粒质量、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子百粒质量是影响毛叶木姜子表型多样性的主导因子。[结论]毛叶木姜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各不相同;表型性状间具有协调发育的特点;果实纵径等6个性状是影响其表型多样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和挥发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稀释法测定正丁醇提取物和挥发油对33株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测定挥发油的折光率和旋光度。结果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对33株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IC50为125mg·mL-1,MIC90为250mg·mL-1,挥发油按1:2稀释抑菌率为64%。结论吴茱萸正丁醇提取物在体外对3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吴茱萸挥发油抑菌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3.
为进一步研究唐菖蒲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和杂种的早期鉴定,以21个唐菖蒲品种为试材,对这些品种的表型性状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SRAP技术对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1个品种的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变异6.78%~147.29%。经过对SRAP-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16对引物适用于唐菖蒲PCR反应;通过对21个品种SRAP标记的试验与分析,共在468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多态性位点411个,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多态性条带25.7个;基于SRAP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21个品种间Jaccardp’s相似系数0.46~0.75。将2种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唐菖蒲品种的分类与表型性状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其品种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44.
利用帕加诺模型,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5.
杂交水稻新品种安优5819的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杂交中籼早熟水稻新品种安优5819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其区域布局和生产应用提供实践依据,以2012-2013年贵州省杂交水稻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均值-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安优5819(安丰A/黔恢5819)与对照品种(香早优2017)的10个主要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该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性状变异。结果表明,安优5819的HSC值为83.2%~85.2%,高于CK;不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在3.4%~17.7%,其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产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株高结实率全生育期穗长千粒重。结论:杂交中籼早熟新品种安优5819的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沙棘属植物云南沙棘、江孜沙棘和肋果沙棘各采集点种实表型性状、种子发芽特性及其相关性,通过测定果实的鲜果长、宽、干果长、宽、果实含水量和种子的长度、宽度、长宽比、百粒重、种子含水量等表型性状,以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发芽特性,并比较浸种时间(12,24,48h)和培养温度(20,25,30℃)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沙棘属3种植物各采集点种实表型性状和种子发芽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浸种24h,30℃发芽条件下,青藏高原沙棘属3个种9个采集地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类乌齐县肋果沙棘发芽率(95.68%)最高,白朗县江孜沙棘(86.00%)最低;温度设定在20~30℃之间,3种沙棘植物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浸种时间12~48h时,沙棘属植物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浸种24h,在温度25℃和30℃条件下,沙棘属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种子发芽势与种子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果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发芽指数与鲜果宽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百粒重与鲜果长、种子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7.
为了分析红禾麻(Laportea bulbifera)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栽培红禾麻植株性状、产量、浸出物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等22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红禾麻个体间叶部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长宽比(2.3759),最大展幅面积最低(1.9280);茎部一级分枝数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1046),单株主茎数最低(1.8801);药材产量和质量指标中,总黄酮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0464),其次为浸出物含量(2.0287)、总生物量干重最低(1.8075)。主成分分析显示,前四主成分反映了22个性状的茎叶性状、叶片数、产量、浸出物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等重要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6.424%。聚类分析将红禾麻种质分为四大类群,第Ⅱ类群为质量选育的最优材料,第Ⅳ类群产量选育的理想材料。研究表明:红禾麻的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48.
通过相关性研究和校验试验表明,内蒙西部平原地区冲积土有效氮的测定,采用1.8N NaoH水解氮的方法是较好的。通过校验试验确定了土壤的肥力指标。根据土壤碱解氮测定值即可获得胡麻氮肥的建议施肥量。  相似文献   
49.
为鉴定评价我国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种质资源在南方地区的表现,筛选构建向日葵核心种质,以422份向日葵种质为材料,在进行2年鉴定观察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1个表型农艺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原始群体的这些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幅度,其变异系数(CV)为3.60%~83.32%,平均变异系数为20.93%,其中分枝株率(0%~62.5%)、单株粒重(9.70~232.35 g)、百粒重(4.60~14.92 g)、叶片数(14.40~48.38个)和株高(103.75~260.00 cm)变异幅度较大;性状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性状的4个主要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71.72%。采用QGAstation 2.0软件构建了72组核心种质候选群体,并根据均值差异百分数(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和变异系数百分率(VR),获得组获得1组包含84份材料的最佳核心种质群体。聚类分析将84份核心资源分为5大类,与原群体相比,所选核心种质均值无显著差异,方差显著提高,能最大限度代表原始油葵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50.
Reducing the anti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seed is necessary for producing animal feed with increased metabolizable energy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marker-assisted and phenotypic selection for the 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Pi) and low stachyose traits controlled by the Lpa and MIPS1 mutations in six breeding populations. Phenotypic selection for low phytate individuals carrying Lpa mutations using Pi was reliable, but the assay should include parental genotypes to construct thresholds before performing selections, as the effect of Lpa on Pi depends on genetic background. Phenotypic selection for low phytate individuals carrying MIPS1 using Pi should be complemented with sugar data because selection based solely on Pi may be inefficient, as this trait is not environmentally stable in MIPS1 germplasm.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linked to Lpa2 (Satt527, Satt561) depended on the pedigree of the population suggesting that perfect markers (e.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hould become the molecular tool for screening a large number of progenies with high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