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18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我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发生率及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的变迁。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2005-2007年间IRPA检出率(40.2%)明显高于2002-2004年(29.5%)(P<0.01),其中痰标本中分离的菌株最多。2002-2004年IRPA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甙类均耐药,2005-2007年IRPA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显著上升(P<0.01)。结论IRPA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上升趋势,提示在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体中不同方式和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YY24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样本30尾,试验时间10 d,每2 d投放1次YY24,并保持其活性完好,有效养殖水体(50±3)L,控制温度(28±1)℃,盐度(20±1),每天每箱投料量按总重量的1%,溶解氧充足。试验期间,每24 h测定水体基础指标,在试验开始后的0、12、24、48、96、144、168、192、240 h测定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存活率与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明显净化水质,试验组的pH呈上升趋势,各试验组NH_4~+-N、NO_3~--N、NO_2~--N浓度均在96 h时就达到最低值;初始投放10~6CFU/m L浓度的YY24,在96 h内去除氨氮的效果较好,而每隔一天投10~4CFU/m L浓度YY24的持续作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外源水杨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系统的影响,为将水杨酸应用于除藻剂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和各类试剂及试剂盒等对经不同浓度(0.02、0.04、0.06、0.08、0.10和0.12 g/L)水杨酸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各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水杨酸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0.12 g/L水杨酸的抑制率最高,且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48h后抑制率达95.66%.经0.10 g/L水杨酸处理后,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0.12 g/L水杨酸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促使铜绿微囊藻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相对降低、别藻蓝蛋白(APC)含量相对上升,但藻红蛋白(PE)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结论]水杨酸通过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等光合色素,阻遏其对光的捕获及吸收,扰乱藻胆蛋白各组分构成,从而致使藻类生长受抑,甚至死亡.即藻类叶绿素a是水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一个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从鸡场长期堆放羽毛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降解羽毛能力强的菌株。该菌株在牛奶平板上培养24 h后产生透明降解圈,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边缘模糊,产生绿色荧光色素;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无芽孢,有鞭毛,无荚膜。生化试验显示,该分离株能够水解牛奶、明胶,具有角蛋白酶活性,能利用柠檬酸盐,硝酸还原反应阳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株与铜绿假单胞菌模式菌株(GenBank登录号:BAMA01000316)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分离株为铜绿假单胞菌,并正式命名为Pesudomonas aeruginosa B1-2。将该分离株在以1%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基础培养基中发酵培养,48 h后角蛋白酶活性最高达到60.3 U/mL,对羽毛降解率为85.7%。本研究中分离获得的Pesudomonas aeruginosa B1-2可用于畜禽废弃物的处理。  相似文献   
95.
以实验室培养的水华蓝藻单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F)、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M.W)、鱼腥藻(Anabaena sp,A.s)]以及野外新鲜水华蓝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细胞破碎方法和提取剂种类,筛选并优化藻蓝蛋白荧光分析法的前处理技术。结果表明,冻融试验中,冷冻温度与提取剂添加顺序对蓝藻细胞破碎率无显著影响;以去离子水为提取剂时,冻融2次即可达到最佳破壁条件;在冻干试验中,蓝藻真空抽滤在滤膜上能提高蓝藻细胞的破碎率;综合比较冻融和冻干,后者对蓝藻细胞的破碎效率高于前者;对比3种提取剂对藻蓝蛋白的提取效率,去离子水对藻蓝蛋白的提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对前期研究发现的具有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进行抑制机理分析。[方法]采用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处理铜绿微囊藻,通过考察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细胞膜透性和SOD活性,初步分析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理。[结果]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系统,增加细胞膜透性;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在培养7d后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10%和50%左右,对藻细胞的光合反应系统造成破坏;另外,藻细胞的SOD活性在龙爪槐正己烷粗提物作用下,在初期呈现为应激性上升,在后期表现为抑制的阶段性变化。[结论]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可能机理是:破坏细胞膜,使膜通透性增大;破坏光合反应系统,造成光和色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SOD活性发生阶段式变化。  相似文献   
97.
检测了亚致死浓度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处理对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受性的诱导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1βmg·mL-1茶多酚1βh后能够显著增强细菌对多种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包括氧化剂(1βmmol·L-1 H2O2)、高温(47℃),及酸性溶液[磷酸缓冲液(pH4.0)、含有有机酸(60βmmol·L-1柠檬酸、60βmmol·L-1乳酸、80βmmol·L-1乙酸)的磷酸缓冲液(pH4.0)]。另外,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茶多酚诱导下铜绿假单胞菌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显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katBsodMohrlexArecN的表达,以及热激蛋白基因dnaKgroELhtpGgrpEgroES的表达。这些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很可能在细菌交叉耐受性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茶多酚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茶多酚诱导细菌交叉耐受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以优化食品保鲜策略。  相似文献   
98.
光合细菌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加入光合细菌液0.001mL、0.01mL、0.1mL、0.25mL、0.5mL、0.75mL、1mL、1.5mL、2.5mL、3.5mL、5mL时(200mL藻液)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生长状况和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少量的光合细菌液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具有促进作用,且小球藻受到的影响比铜绿微囊藻要显著;在较大量的光合细菌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而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
水貂出血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绿脓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水貂出血性肺炎近几年在我国各地养殖场频繁发病。总结了该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概述了水貂出血性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调查发现,我国水貂出血性肺炎的死亡率为6%~54%,以沿海气候潮湿的地区发病较多,全国流行的血清型以G、B、C型为主,与国外流行的主要血清型相同。目前用于防治水貂出血性肺炎的疫苗产品以灭活疫苗为主,外膜蛋白(OMP)、脂多糖(LPS)和鞭毛等组分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在人医上尝试较多,兽医领域应用较少,但OMP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有提供共同保护性抗原的优点,在预防水貂出血性肺炎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