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林业   95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145篇
  1299篇
综合类   41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4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入渗动态过程及其精度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对于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产流积水法采用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坡位土壤入渗率及累积入渗量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入渗过程曲线反映了坡面径流到达前后,实际入渗率从降雨强度控制阶段跃升到入渗性能控制阶段,并最终趋于稳定入渗率的全过程。入渗区不同坡位的累积入渗量从坡顶至坡底逐渐减少,而且径流在坡面上推进速度越快不同坡位上的累积入渗量差值越小。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观测径流推进距离误差所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产流积水法实验结果进行精度估计,并提出了由实测入渗率求入渗水量的解析方法,并将此与实际降雨量进行比较,间接地估计了测量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产流积水法测量坡地降雨/径流入渗性能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2.
通过分析基于微机ISA总线的喷头测试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总线技术的喷头水量分布自动测试的解决方案。采用RS485/422总线,将PLC模块分布安装在试验现场作为水量采集模块,把PLC和计算机连接组成1∶n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使总测试点数扩展到20480点,径向射线达到16条,每条线可测1280点,并采用VB6编制计算机监控软件,使软件移植性更强,提高了喷头水量分布自动测试的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对新型喷头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数据和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63.
砂页岩山地土壤侵蚀性降雨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试验小区观测值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砂页岩山地土壤侵蚀性降雨因子,主要为降雨量的大小和10min时的瞬时降雨强度。随着降雨量和10min时的瞬时雨强的增大,土壤侵蚀量增加。试验结果表明:砂页岩山地土壤侵蚀的强弱,取决于10min时的瞬时雨强的大小。  相似文献   
64.
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定量研究了城市典型下垫面空间构型与降水蓄渗率的关系.在保证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不变,改变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测定降水产流量,并计算降水蓄渗率.结果表明,降水蓄渗率随不透水斑块重要值、形状、均匀度、分离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不透水斑块的重要值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最大,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分离度和均匀度对降水蓄渗率的影响也很显著.研究证明,在城市景观中,不透水斑块重要值一定时,合理配置不透水斑块的形状、均匀度和分离度,可以有效调控城市降水蓄渗量.  相似文献   
65.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山杨林林冠截留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25年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山杨林的林冠截留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和山杨林林冠年截留量分别为95.2mm和73.4mm,占年降水量的19.6%和14.7%。其中对降雨的截留量分别为78.0mm和71.1mm,分别占降雨量的17.4%和15.5%;对降雪的截留量为17.2mm和2.3mm,分别占降雪量的45.1%和5.9%。林冠截留量也有季节变化,两林分夏季截留量51mm,占同期降水量的15.8%。油松林冬季截留量较小,但占同期降水量的比例高,山杨林两者均小。林冠截留过程分为截留、透过、饱和三个阶段,其累积截留量与累积降水量呈I=apb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6.
S. Yin  Y. Xie  M.A. Nearing  C. Wang 《CATENA》2007,70(3):306-312
The 30-min rainfall erosivity index (EI30)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soil loss from agricultural hillslopes. EI30 is calculated from the total kinetic energy and the 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of a storm. Normally, EI30 values are calculated from breakpoint rainfall information taken from continuous recording rain gauge charts, however, in many places in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detailed chart-recorded rain gauge data relative to storm intensities are not readily available, while hourly rainfall is readily availab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EI30 estimations based on 5-, 10-, 15-, 30-, and 60-min time-resolution rainfall data as compared to EI30 estimations from breakpoint rainfall information. 456 storm events from five soil conservation stations in eastern China were used. The values of EI30 based on the fixed-time-interval data were less than those calculated from breakpoint data. The average conversion factors (ratio of values calculated from the breakpoint data to those from the fixed-interval data) for the five stations decreased from 1.105 to 1.009 for the estimation of E values, from 1.668 to 1.007 for I30 values, and from 1.730 to 1.014 for EI30 values as the time resolution increased from 60 to 5 min. The 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 was the major source of error in estimating EI30 for 60-min fixed-interval data, while storm kinetic energy played a proportionately more significant role as the fixed-interval data decreased from 60 to 5 min.  相似文献   
67.
68.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果园集流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果园集流节水利用的定位试验观测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将果园修成“回”字形集水面 ,将超渗产流蓄贮 ,既可以减少果园水土流失 ,又能满足果树旱季用水 ;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绿色覆盖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面蒸发 ,调节地表温度 ,增加土壤有机质 ,达到高效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该技术具有简便、实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适宜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究堆渣边坡生态棒防护措施的综合防护效果,为露天采石场裸露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收集不同降雨强度下地表层和矿渣层的产流量、产沙量,并建立综合贡献度模型。[结果]随着坡度的增加地表层的径流总量和泥沙总量呈递增趋势,而矿渣层的径流总量和泥沙总量呈递减趋势,与径流总量相比泥沙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对照组与生态棒防护措施下,地表层的产流—产沙相关性均高于矿渣层;当降雨强度为30和120mm/h时,生态棒防护边坡在坡度为15°时具有较佳的防护效果,当降雨强度为60mm/h时,径流量和泥沙量受坡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生态棒防护措施具有拦蓄坡面径流和泥沙的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更有效地防治坡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