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林业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299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9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s for 11 representative rumen bacterial species were validated. The sensitivity was tested by using the serially diluted target 16S rDNA from respective bacterial species. The recovery of the target DNA and the assay reproducibility were determined using DNA from rumen fluid spiked with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the target. Minimum detection levels for the target were 10–100 copies in pure culture. The recovery of the added target ranged from 82.4 to 116.6%. The intra‐ and inter‐assay variations of each assay were <9.4 and <12.6%,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real‐time PCR assays evalu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considered to be sufficiently reliable for monitoring all 11 bacterial species in the rumen. The assays were then applied to the monitoring of the bacterial species attached to ruminally incubated rice straw. Among the monitored fibrolytic species, Fibrobacter succinogenes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dominant, accounting for 2.61% of total bacteria after 24 h incubation. Selenomonas ruminantium and Streptococcus bovis, non‐fibrolytics, were detected on the rice straw at 8.96% and 1.16% of total bacteria, respectively. Such high levels of non‐fibrolytics on the plant fiber suggest a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ibrolytics and non‐fibrolytics.  相似文献   
52.
本文综述了过瘤胃氨基酸的概念、稳定性、保护效果的测定方法及过瘤胃氨基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和影响过瘤胃氨基酸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53.
本试验分别以棉籽壳、苜蓿、小麦秸秆、玉米青贮、玉米秸秆为底物,采用人工瘤胃技术,研究不同水平纤维素酶对人工瘤胃pH、氨态氮浓度及产气量的影响。对照组未添加纤维素酶,试验1、2和3组分别添加纤维素酶140、280、420IU/mL。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纤维素酶的人工瘤胃pH无显著变化(P>0.05),氨态氮浓度变化不显著(P>0.05),但人工瘤胃最大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54.
甲醛处理豆粕对蛋白质瘤胃降解及活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尼龙袋试验和产气量试验研究甲醛处理大豆粕对瘤胃蛋白质降解率、产气量和活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处理Ⅰ和处理Ⅱ,其中处理Ⅰ、处理Ⅱ的甲醛添加量分别占大豆粕粗蛋白质(CP)0.6%和1.2%。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Ⅰ和处理Ⅱ的干物质及蛋白质的降解率及降解速度显著下降(P<0.001),快速降解组分的比例和有效降解率显著下降,慢速降解组分比例显著提高(P<0.001),但两处理组之间干物质降解速度和蛋白质慢速降解组分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Ⅰ与处理Ⅱ的72h产气量和理论最大产气量均显著升高(P<0.001),而产气速度显著降低(P<0.005);甲醛处理对活体外瘤胃72h发酵的pH值、NH3-N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发酵液中丙酸摩尔比例显著上升(P<0.05),从而导致乙酸/丙酸降低。两个处理组活体外24h发酵液中甲醛浓度分别为0.994μg/mL和0.370μg/mL;而72h发酵液中甲醛浓度分别为0.410μg/mL和0.141μg/mL。本试验结论:甲醛处理能有效降低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率,并改善活体外发酵参数,其中甲醛添加量以占0.6%CP的处理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5.
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直接饲喂微生物——酵母培养物的概念,现阶段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瘤胃环境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几种对酵母培养基的作用机理解释。另外又对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作用效果及影响酵母培养物的因素等5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6.
纤维素、滤纸纤维分别与淀粉混合瘤胃体外发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只瘘管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可溶性淀粉和纤维素与滤纸纤维不同NSC/SC水平组合的体外发酵规律.底物使用可溶性淀粉与纯纤维素、可溶性淀粉与滤纸纤维,NSC/SC比例为:100:0、70:30、50:50、30:70、0:100.结果表明:不同的NSC/SC水平组合比较,以70:30组发酵状态最佳;滤纸纤维较纤维素总体发酵水平为低.  相似文献   
57.
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对小尾寒羊瘤胃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不同水平嗜热毛壳菌纤维素酶对小尾寒羊瘤胃代谢的影响。试验动物为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小尾寒羊公羊(平均体重为45 kg),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3%、0.6%和0.9%4个水平酶制剂,采集瘤胃液测pH值、氨氮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试羊瘤胃液平均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0.01-12.80 mg/dL,各组之间相同时间点差异不显著(P>0.05)。瘤胃液平均pH值在6.50-6.80范围内变动,试验组pH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0.6%水平较好。各组试羊瘤胃乙酸、丙酸及总 VFA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即喂料后逐渐上升,其中乙酸和总VFA浓度在2 h后达到最高点,丙酸浓度在4 h 达到最高点,随后平稳下降于饲喂前降至最低点,再次采食后又重复出现此规律。试验组瘤胃乙酸和总VFA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0.6%水平组最高。  相似文献   
58.
不同碳水化合物对犊牛消化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在犊牛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在瘤胃中的消化代谢情况,并就近年来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在犊牛开食料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9.
异戊酸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及尿嘌呤衍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头体重(420±8.6)kg,年龄2.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异戊酸(0、0.02、0.04和0.06 g/kgW)对瘤胃pH、NH3-N、VFA、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尿嘌呤衍生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0.06 g/kgW组显著降低瘤胃pH(P<0.05),饲喂后3-6 h,0.04 g/kgW组和0.06 g/kgW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和0.02 g/kgW组(P<0.05);0.04 g/kgW组和0.06 g/kgW组,豆粕干物质、有机物质和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0.04 g/kgW组玉米秸秆干物质、有机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0.04 g/kgW组瘤胃乙酸、丁酸、乙酸/丙酸比例、总挥发性脂肪酸和尿嘌呤衍生物显著增加(P<0.05)。异戊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4g/kgW。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亚油酸底物葵花籽油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和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5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雌性成年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和试验期(添喂葵花籽油7 mL/d)各15 d,低精料日粮常规饲养。每期结束后采集瘤胃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喂葵花籽油后,瘤胃液pH无显著变化;而氨氮(NH3-N)水平和TVFA显著升高(P〈0.05);乙、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乙、丙、丁酸比例(C2+C4)/C3比值和微生物粗蛋白(MCP)均无明显变化;(C18∶1)和c9,t11-CLA(P〈0.05)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在山羊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葵花籽油,可在不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和不影响瘤胃微生物本身的情况下促进瘤胃消化代谢,调节瘤胃液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